APP下载

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

2019-12-13张馨予

北方音乐 2019年21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

张馨予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国内对四川清音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主流研究方向为四川清音发展历史、音乐形态、艺人生平经历几个方面,但专门针对其传承方式的论述并不多,特别是对新传承模式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思路。本研究将四川清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着重探讨如何开拓四川清音新的传承方式及四川清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力争将古老的传承通过课堂得以实现。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承方式;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清音的概况

四川清音作为牌子曲说唱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厚重文化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四川清音反映出了四川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通过音乐为载体重现在当今的舞台之上。

(一)历史源流

根据《四川通史·清》记载,四川清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唱赚,唱赚是一种音乐性和歌唱性较强的曲艺种类,四川清音的曲牌体结构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继承于此。但根据《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一书记载,清音正式形成时期应为明代,受唐宋巴渝民歌风格的影响,在明代时出现的“小唱”即是四川清音的雏形,再经历数百年历史的演化,通过融合各种曲艺形式及民间说唱,直至清代乾隆时期才形成以其独特唱腔为特点的“清音”。到20世纪30年代,四川清音以其巧妙的音乐形式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可谓是当时“流行乐坛”的主力军。1950年以后,清音的演出进入剧场,甚至达到了半年500场的惊人数目。1960年之后,在以清音大师李月秋为代表的清音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清音艺术达到了巅峰。李月秋与其搭档熊青云(琴师)合作默契,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表演清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李月秋凭借《小放风筝》《忆我郎》等曲目获得了大会的金奖,将四川的传统艺术带向了国外,让世界开始了解四川清音这门独特的艺术。

四川清音虽在巴渝本土发扬光大,但其形成的阶段仍离不开各地音乐文化的交融。四川清音中的代表曲目《小放风筝》,其曲牌与苏州小调《大九连环》相同,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也与江南民歌《茉莉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四川清音与陕西郿鄂清唱进行比較,正如蒋守文先生在《四川清音溯源》中提到的,虽然两者旋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在调式、乐句结构以及落音等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因此,从唐宋到明清再到当代,从江南至陕北至巴渝,四川清音从来都不是一个狭隘的乐种。百家所长传入四川再与巴蜀文化相结合,汇聚江南民乐、郿鄂清唱、巴渝民歌及川剧音乐等音乐形式为一体,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才有了今天所能听到的四川清音。

(二)传统曲目

四川清音,被誉为东方歌剧,其音乐十分丰富,传统曲目多达600余首。按照音乐曲调分类,四川清音可分为大调、小调和牌子。大调共有马头调、寄生调、滩簧调、背工调、西皮调、勾调、荡调和月调八个大类。大调现今流行于重庆地区,内容以故事传说为主,代表作如《贵妃醉酒》《昭君出塞》充分的体现了大调的特点。故事恢弘,背景深厚且篇幅较长。小调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周边地区,其曲目约有100余支,代表作有《鲜花调》《玉娥郎》等;小调主要以山歌、民歌为主,形式更加单一紧凑,相较大调来说更为短小精悍。风格较为统一,常用于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简单明快。牌子流传至今的也约有100余支,《半边月》《叠断桥》等代表作都颇具特色。

(三)唱腔特点

四川清音的唱腔特色鲜明,其中以“哈哈腔”最具代表。“哈哈腔”,原被称为“呵呵腔”,是在清音艺人多年的传承基础之上,由著名清音艺术家李月秋,将传统的清音唱法与西式技巧相结合,其改进成为了独特的“哈哈腔”。“哈哈腔”既流畅轻快又有每一个音符的顿挫感,这种急促的顿音唱法需要舌根与气息的配合,顺应节奏在靠前的高位将气息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抖落出来。而四川清音中的丰富情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息,频率的调整来达到对应的效果,或是喜悦活泼,或是凄凉哀伤,或是急促或是悠闲,几个简短的哈哈音可以使各种情绪都在不同的技巧中得到充分表达。

(四)表演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四川清音被称为“唱琵琶”“唱月琴”,其主要表演方式为沿街卖唱,一名男子随身带月琴(伴奏者)与一名女子(演唱者)一同,沿着大街小巷,经过旅店饭馆,由观众指名曲目,再进行演唱。再后来,演唱者与茶馆合作,在店内挂牌演唱后,就由茶楼提供场所,只需一方小台,一面长桌,几个小凳即可。清音表演者少则三四人,多则十余人。主唱坐在中间,伴奏者将其环绕,坐其身旁,形成一个圆弧形面向客人,客人点什么曲目,演员就表演什么曲目。1949年之后,四川清音由坐唱改为站唱。女主角站立于台前,自打鼓板,配以说唱,再加上其他乐器伴奏便可将一曲清音演绎的活灵活现,这种改革的演唱形式也很快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

二、四川清音进课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艺术形式的涌入,传统艺术形式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古以来,曲艺行业都是劳动人民谋生的手段之一。四川清音的说唱艺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以家庭为班底,逐渐形成了师徒制。四川清音过去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得以延续存活至今。而如今,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应四川清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四川清音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四川清音的传承应从校园抓起。《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传统音乐引进音乐课堂,融入到学校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触本土所沉淀下来的瑰宝;开展本土艺术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目前,成都各大学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传承四川清音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政策扶持

成都市政府近年来一直坚持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非遗保护,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专门印发了《成都市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成都市戏曲振兴发展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多次走进高校和中小学举办演出。据统计,2017年以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川剧等传统项目已走进校园共演出数百场,未成年人观众高达二十万余人。

(二)理论研究

成都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申报四川清音相关科研课题,并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以成都市马鞍小学最具代表性。该校于2011年申报了成都市金牛区清音教育科研课题;2012年申报了成都市清音课题;2013年又申报了国家“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非遗校园传承研究”。并且,该校还专门成立了清音科研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为清音进校园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实践

成都各大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教学实践活动。较为出色的是成华实验小学和马鞍小学,这两所小学培养出的一批批清音“小苗”,她们唱起四川清音有板有眼,经常参加各类曲艺大赛并多次获奖。2011年,成华实验小学清音艺术团受邀赴澳大利亚进行艺术交流;2014年,马鞍小学清音团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如今,四川清音成了成华实验小学和马鞍小学的一张极具艺术特色的名片,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师资队伍

目前,成都市多所中小学与成都曲艺团达成了长期合作,邀请四川清音传承人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为师生学习四川清音提供专业的现场指导。如四川清音传承人田临平老师已与川大西航港小学、香城小学、成都师范学院等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多次为这些学校举办四川清音专题讲座和非遗展演交流活动。

三、四川清音进课堂面临的问题

从全市的学校来看,四川清音进课堂还存在教育监督力度不够、音乐教师对清音缺乏了解、无系统的清音教材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教育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从2014年在成都开始开展,教育部门首选的十所试点学校都能够按照政府下达的《方案》把四川清音等传统音乐带到课堂,但后来因为学校的各种原因有關传统音乐的教学都停滞了。笔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教育部门在刚开展“非遗进校园”时,会定期向试点学校发放进展调查问卷,由学生来填写,由此了解各学校的传统音乐教学进展情况。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各个试点学校的传统音乐教学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好景不长,当教育部门没有再进行反馈调查后,有些学校就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传统音乐教学了。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四川清音进入音乐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欣赏,演唱一些经典曲目,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了解四川清音的历史源流、传统曲目和唱腔特点,还需要会唱四川清音。但笔者在试点学校抽取了5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除了东城根小学有专业唱四川清音老师外,其他4所学校的音乐老师对四川清音的了解并不多。因此,目前成都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不具备独立教授四川清音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学校音乐老师对四川清音的了解并不多,并且大部分老师都不会唱四川清音,因此清音课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只能局限于介绍四川清音的理论背景,讲述曲目的背景故事,表达的情绪以及欣赏四川清音的选段这些方面。

(四)无统一教材

目前,成都市中小学音乐课均选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而四川清音在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曲艺寻珍中的说唱锦集部分仅仅出现了一张图片。据笔者查阅,小学和高中的音乐教材没有任何关于四川清音的内容。因此,成都市中小学开展四川清音进课堂的教学均由授课教师自主寻找各种声像文资料,课堂情况良莠不齐,缺乏系统规范。

四、四川清音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从营造学校氛围、提高师资队伍、编写教材以及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四川清音进课堂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营造学校氛围

传承与保护四川清音,要从校园氛围抓起。目前,中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泛滥在大街小巷,整天“洗耳”。大多数学生觉得传统音乐不堪入耳,无法对四川清音产生审美情趣。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用音乐广播的形式,在课间十分钟或是放学后,播放《小放风筝》《鲜花调》《赶花会》等既特色鲜明又易于上口的四川清音代表曲目,通过反复聆听让教师和学生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清音的魅力。学校的专栏乃至班级的板报可以设置四川清音专栏,用四川清音传承人的演出照和清音打击乐器图片,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四川清音。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开展四川清音文化展、清音文化长廊、清音角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形成清音的听觉习惯,慢慢品得其中韵味。学校也可定期邀请清音传承人进入校园,为师生进行现场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学校也可组织师生到曲艺团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让他们零距离感受清音传承人的日常训练,与传承人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让师生全方位深入了解四川清音。

(二)提高师资水平

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密不可分。而目前成都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大部分对我国传统音乐还停留在认知阶段,了解四川清音的教师更少之又少。对此,除了少数师资可以靠邀请清音艺人兼职讲授之外,大部分师资还是需要先提高自身的传统音乐素养。因此,学校应定期邀请清音传承人为音乐教师进行专业系统地培训。只有当音乐教师自身对清音有所深入了解,才会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清音。

(三)编写教材

新课标中指出地方与学校的音乐课程开发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要善于将本土的传统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树立传承传统音乐的意识。保证传统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课时比重:至少占教材总量的15%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和学生学情开设课程内容,小学阶段以四川清音表演综合课为主,中学阶段以四川清音欣赏综合课为主。曲目可以在不破坏原作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将歌词改编得通俗易懂,更易演唱,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段,贴近校园、贴近现代生活;其次,各个中小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成立专门的四川清音教师团队,遴选出贴合学生相应年龄段的经典作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编写关于四川清音的课外启蒙书籍,将四川清音经典曲目《赶花会》《蜀都吟》《小放风筝》《布谷鸟咕咕叫》等的创作背景改编成卡通故事,再配上伴奏乐器的照片和传承人的演出剧照,图文并茂的介绍四川清音,教材中添加二维码,即时扫码观看或聆听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的演唱。

(四)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传统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学校的音乐老师需要结合本土的地方民歌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出合理的教案进行教学。鉴于四川清音的特殊性,教学中应采用“欣赏——解析——讨论——教授——训练——品鉴”的学习模式。下面,以《小放风筝》为例,首先是赏析阶段,有条件的可以准备多媒体教学,或是录音机、磁带和相应的文章图片等工具,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直观感受,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四川清音的特点,感受其音乐魅力。然后,教师可以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等。对《小放风筝》而言,讲述的是一个古代蜀地女性在三月清明时节踏青的故事,整个曲目活泼生动,结合成都本地方言,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整首歌的歌词充满了趣味性,这样一来学生所学到的就不只是一首干瘪的歌曲,而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欣赏、介绍之后,学生可以从曲调、歌词、歌曲背景或是其他方面进行讨论,增强互动性。在答疑解惑之后,教师可以从演唱形式、发声方式、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示范,并对曲目中的难点进行专门教授。例如清音的特点之一“说唱”,似说似唱,半说半唱,使用这种说唱的方式既带有叙事性又能将清音的韵味表达出来;另外,清音的咬字吐字等方式,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需要吐字分明,干脆利落才可以表现出四川清音的神韵;再比如四川清音的难点之一“哈哈腔”,虽然短时间内无法一蹴而就,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进行教授,例如弹舌的方式,连续顿音的技巧等,都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理論,再从实践中逐渐进步。在课上和课后,可以留给学生适当的练习时间,再在下次课上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验收,再做点拨、改正。在不断的学习、改正、进步后,对经典作品的再次赏析会让学生更加受益匪浅。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背景和技巧指导。整个四川清音的课堂教学从欣赏经典到探究作品,再到教师范唱,学生练习,回顾经典,应全部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五)开展课外活动

成都市中小学可成立四川清音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清音课外活动。如每逢节日或晚会,可适当安排四川清音的节目,让清音成为标志性节目。另外,清音艺术团队定期的交流学习也很重要。在川渝两地,仍有不少清音艺人活跃在舞台之上。学校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让专业的团队进校表演、指导、交流,一方面可以让正处于学习清音阶段的学生们检视到自己平日里的不足之处,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专业的四川清音表演,陶冶情操,优化课堂生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川渝两地乃至整个国家的艺术瑰宝,四川清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更好的弘扬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最理想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四川清音引入本土中小学课堂,进行系统性的宣传与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影响四川清音的社会地位,传承优秀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四川本土的特色音乐文化,拥有文化自信,达到文化兴国的目标,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张馨予(1994—),女,汉族,四川广安,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高师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应
“投其所好”,让音乐课灵动高效
巧用动画歌曲优化音乐课堂
实践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用“心”倾斜,有意“栽”花
新手教师如何应对低年级音乐课堂
多媒体是音乐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