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近现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19-12-12张艳萍

今日财富 2019年32期
关键词:严复归化异化

张艳萍

西方翻译理论有同化和归化翻译策略,通过对近现代历火背景的分析,根据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把中国近代翻译史分为三个时期。通过特定时期其主要翻译代表人物翻译方法和观点的分析,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文化和意识意识形态的不同,译者逸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有所侧重,并趋向融合。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他著名的《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后来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这两种方法分别定义为“异化法”和“归化法”。可以说他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而归化派代表人奈达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式翻译理论体系,他的归化理论翻译理想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也就是归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

韦努蒂对归化的翻译定义: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翻譯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政治、文化和出版潮流的需要;辞海把归化定义为“归服于教化”;刘英凯在解释归化时说“解释的归化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人归宿语言之籍”。这些解释表明归化需要译者“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二)异化

本雅明在他著名的“译者的任务”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真正的译文应该是透明的,它不应该遮蔽原作,遮挡原作的光辉,而是容许‘纯语言'通过它自身成分的补充,更加完全地照射在原作之上。”207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保留原文的语言色彩,让译文展现原文的文化,鼓励译者使用“异化”翻译法。

二、从历史制约因素来看,中国近代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可看出历史背景是如何制约归化和异化法的选用的

(一)清朝末期到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人们开始介绍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口号的洋务派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著作。甲午战争前后,严复成为了中国从事外国思想文化翻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作品主要翻译策略为归化。

严复从事翻译活动正是在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大肆人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严复认为,翻译必须依据译人国的社会和历史实际谨慎选择。为唤醒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当时的统治阶级,1898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道德》,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所需要的是革新的思想,他结合了作者赫胥黎和当时一些国外先进的对人类社会的观点,并加入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天演论》。在书中严复推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观点,希望并鼓励中国人起来斗争,否则将沦为西方列强的奴隶。翻译中,严复使用的是汉代以前的措辞和句法结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曾批评严复的语言过于儒雅,不适合当时的大众群体。但当时这些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是文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文人传播进步的思想,以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在中国,自唐朝到19世纪,所有的正式文章都是用古文来书写的,古文在中国的文化多元系统中仍然占有很高的地位,文人们也都擅长写古文,以写古文为自豪,且看不起用通俗文字所写的作品。为了兼顾到这些文人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在措辞句式选择、行文架构以及翻译风格上审慎地采取了归化的的策略,使译文更加接近预期读者道德的、文化的、文学的期待视野,便于读者的吸收和消化,蠃得读者的认同。究其原因,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读者是有关系的。译者必须顺应当时的历史及文化趋势,使用该时期流行的风格,这并非是不忠于原著,而只是把“信”放在次位。

(二)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和白话文,鲁迅认识到介绍外国先进思想文化和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重要性 鲁迅的“欧化”翻译策略在当时是与翻译中心潮流相对抗的,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但鲁迅为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他拉开了翻译由“归化”转向“异化”的序幕。

鲁迅翻译的作品大部分是俄国和东欧诸国的作品,因为当时这些国家的作品主题基本上都是反封建的,他们的文化思想具有革命色彩。这些作品保持原有的洋气,引进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思想,振作了萎靡的国民精神,异化翻译法在此期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帮助新文化运动完成其历史使命。另外,“欧化”翻译输人新的表现法,帮助汉语进行了改革,补救了白话文的不足,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使白话变得更加精密。有利于从西方引进救国救民的思想,因为精密的思想是要依靠精密的语言来表达的。而这些“欧化”的句子用多见多了,便由不顺变为顺,由难懂变为易懂,人们从不接受变为逐渐接受,一部分最后成为现代汉语的表现方法。 正如他所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欧化(异化)翻译观闪耀着革命思想的光辉。但是由于受阶级时代的局限,鲁迅受到当时许多人的批评与非议。然而鲁迅对中国的翻译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仍对今天的翻译学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步伐的加快,翻译事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此时期的翻译家们,试图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中找到平衡点。1954年8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会上,矛盾做了总报告《为发展文化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矛盾在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既要畅顺又要忠实原文,这无疑要求译者翻译时应把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融合使用。矛盾反对硬译,但同时又反对完全破坏原文文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绝对自由式的翻译方法。钱钟书也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两条:一是“不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二是“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即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应相辅相成,灵活运用,以使翻译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于外部世界的熟悉了解更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 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能对译语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

三、结语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根据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的需要,对这两种翻译策略选择的偏重会有不同。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或统一是由一定得历史因素决定的,如历史背景,目标读者等。我们应把两个翻译策略灵活应用,根据不同的历史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或结合使用,这样才能出高水平的翻译作品,以便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精华。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

猜你喜欢

严复归化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严复的遗嘱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