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革命老区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12张子悦刘玥琦陈思
张子悦 刘玥琦 陈思
摘 要:以革命老区浠水县的3个乡镇为例,分析了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研究区域进行层次性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8-0005-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F120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经济问题,也是涉及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基础保障作用,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脱贫计划的攻坚阶段,更需要探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路径。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大步发展,不断深化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推动建设秀美乡村。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摆在了首要位置,可见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黄冈市浠水县地处长江以北,紧靠大别山脉,是抗战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故乡,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驻扎地,更是脱贫工作的前沿阵地,具有代表意义。
在地理位置上,此次调查的3个乡镇中,兰溪镇、散花镇属于沿江乡镇,水陆运输都较为发达,关口镇地处内陆交通较差,三者经济发展情况各有千秋。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城市且主要针对工业企业,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起步相对较晚。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情况,结合湖北省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位处大别山区的黄冈市浠水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企业乡镇和农民,考察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2 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众多学者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种种思考。最早进行的乡村振兴研究,大多基于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者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郊区城镇化后农村职能转变,指出应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1]。
国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大体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学者认为人类发展应与生存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这一时期主要是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2]。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人员指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3]。20世纪以来,学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加深,提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乡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4]。
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带动乡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5-7]。政府应加强环境管制,制定环保法律,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农民建立环保观念[8]。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发现,多种途径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9]。
近年来,学者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多年来研究成果,吸取了国外的研究实践结论,强调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各地农村农业情况制定对策,发展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加强环境规制和环保宣传,加强农业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 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3.1 经济发展概况
在调查区域中,兰溪镇位于长江江畔,地理位置优越,航运发达并拥有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兰溪镇注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建设了一大批陶瓷厂、家具厂等企业。散花镇与工业重镇黄石市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生态科技技术,建设临港工业核心区。关口镇依据自身的地理特点,计划打造“一心两带三园四区”,发展规划较为清晰明确,带动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3.2 环境保护概况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生活污染仍缺乏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即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是农村最主要的污染。对于生活垃圾,农村大多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思路。
以兰溪镇为例,该镇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在建设新农村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环保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垃圾处理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成的新农村聚居点,大量投放分类垃圾桶,建设垃圾处理场所,并安排专人上门收垃圾,再转运至縣城进行垃圾集中处理。
3.3 研究区域发展过程存在问题
就现状来看,浠水县乡村经济发展在产业化、招商引资、人员流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1)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其一,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地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其二,种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比重低;其三,科技扶持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其四,畜牧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2)由于土地自身限制、缺少资金及相关政策限制,浠水县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缺少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拳头”产业、“龙头”产品,无法创造具有影响力与口碑的乡村名片。
(3)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缺少基层干部,政府思想解放程度有限,视野不开阔。乡村问题复杂,农民群众众多,但干部数量少。基层干部缺失,严重制约了政府办事效率以及制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时的开阔性。
(4)招商引资困难。现阶段企业引入资金主要依靠乡贤与本地支持,资金引入途径单一。解决招商引资难,吸引更多企业到乡村投资,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3.4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三废排放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1)浠水县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庞大的系统性垃圾处理工作。大部分农村仅进行简单的统一回收,少部分村子发放了分类的垃圾桶,但由于农民分类意识淡薄,未能得到规范使用。
(2)同垃圾处理一样,农村污水处理只延伸到了乡镇。大部分农村地区,垃圾胡乱堆放或就地焚烧。下雨后,垃圾和污水进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
(3)村民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意识较弱。这成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难题之一。
4 研究区域发展层次性分析和评价
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议题。在分析此问题时,必须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着手,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不同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为此设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研究采用特尔菲法,由政府对二级指标体系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判,在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给出分数(1~9分制),据此得出权重系数。第二步将各二级指标作加权计算,求出各一级指标相对值,最终得出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数。
根据专家打分,依次算出经济发展情况指标模糊判断矩阵A1和环境保护情况指标模糊判断矩阵A2。
A1=(0.034 0,0.179 0,0.308 0,0.084 0,0.000 0)
A2=(0.047 0,0.252 0,0.229 0,0.079 0,0.000 0)
进而得到浠水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保护的评判矩阵。
U=W×(A1,A2)=(0.5,0.5)×
0.034 0,0.179 0,0.308 0,0.084 0,0.000 00.047 0,0.252 0,0.229 0,0.079 0,0.000 0
=(0.040 5,0.215 5,0.268 5,0.081 5,0.000 0)
结合评价系数矩阵F=[9,7,5,3,1]T,可以计算出综合评价值S=U×F=(0.040 5,0.215 5,0.268 5,0.081 5,
0.000 0)×[9,7,5,3,1]T=3.460 0。
由此可知,浠水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属于“很高”的隶属度为4.05%,属于“较高”的隶属度为21.55%,属于“一般的”隶属度为26.85%,属于“较低”的隶属度为8.15%,属于“很低”的隶属度为0.00%,综合得分3.4600分。
5 研究区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5.1 企业方面
5.1.1 优化生产线,加大环保技术开发投入
浠水县当地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陶瓷厂、家具厂等,在资源消耗方面需求较大,导致企业背负巨大的环保压力。优化自身产业线,加大环保技术开发投入,而不是在环保问题出现后再弥补,是当前生产制造类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方法。
优化生产线,加大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结合企业需求和经济情况以及当地生态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和农民共同利益的环保方案。在环境问题出现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可以降低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的风险。
5.1.2 建立企业环保体系
在优化生产线基础上,企业要建立顺畅的排污和治污流程,使其与生产流程紧密联系,还要设立紧急情况预案并对员工定期进行训练。
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责任关联管理体制。在制定责任关联管理制度时,要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包含治污排污績效考核体系以及对紧急情况发生和处理情况的奖惩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员工责任关联管理制度需要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5.1.3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脱贫攻坚的形势下,企业应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早期建设中,我国经济发展多以农业反哺工业,忽视了农业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入驻乡村,应当发掘新兴农业发展模式,既要实现企业增产创收的目标,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农民致富。
5.2 政府方面
5.2.1 推动合作社建设,引进农业新技术
乡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建设创新性农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技术性企业参与合作社建设,引进农业新技术。建立创新型农业合作社,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
引进农业新技术,丰富当地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开发大型养殖业、畜牧业等多元化农业生产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农业合作社建设,为合作社带来新技术、新观念。
5.2.2 加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政策
政府应优化服务,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和更多青年返乡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立法,加大环保观念宣
传力度。政府应加强服务意识和健全服务政策,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建立“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化、产业化的农村合作社,积极引导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新青年返乡创业。大力扶持新型农业,引导返乡人员发展规模种
养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环境监管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基层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要把辖区内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指标之一。
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制知识,切实提高全民環境意识、环境公德和法制观念。帮助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自觉约束和减少生活中的污染行为。
5.2.3 发展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乡镇政府应以种养结合为基础,以种养一体化开发为重点,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基地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和教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强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5.2.4 制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当前农村发展仍主要依靠政府规划指导。政府应结合企业需要和当地实际,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脱贫政策,指导当地企业和农民合作,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总体规划,明确工作重心,确定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点扶持对象。入驻企业尤其是外地企业,面临乡村人员大量外流、土地所有权复杂的情况,有着多种水土不服的问题。这要求政府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扶持引导企业在当地农村扎根。
5.3 农民方面
5.3.1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加技能培训
当前,农业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狠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此机遇下,正是青年返乡创业发展新型农业的大好时机。新时代农村青年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型农业技术,投身农业改革浪潮,通过自身富裕带动村民致富。
5.3.2 积极参与环保宣传,保护家乡生态环境
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农民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的好坏。农民应积极参与政府开展的环保宣传活动,了解农村生态环保理念,为家乡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5(3):1-8.
[2]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J].环境保护,1992(1):9-11.
[3]徐静,王干梅.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J].生态经济,1987(4):54-56.
[4]刘兆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70-74.
[5]吴德峰.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最佳之路[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良好农业规范与畜牧业健康发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珠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157-165.
[6]陶爱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81-19183.
[7]兰少泉.探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中国农资,2013(48):157.
[8]王萌.论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7(9):68-70.
[9]赵小雨,王学军,郭群.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