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2019-12-1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气腹卵泡肌瘤

戴 顺

长沙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湖南省长沙县 410000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常见病变,尤其高发于30~50岁女性。该疾病为良性病变,但仍存在约0.65%的癌变概率,因此需重视早期治疗[1]。手术切除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比较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以及两种术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6例行腹腔镜手术(纳入腹腔镜组),46例行传统开腹手术(纳入开腹组)。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且经宫颈细胞学、影像学确诊者;(2)无手术禁忌证,具有手术指征者;(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术前4周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药物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病变者;(3)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开腹组:予以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下腹做一纵行切口,长6~8cm,打开腹腔后,确定肌瘤所在位置;将肌瘤切除,缝合瘤腔与腹部切口。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疗。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2 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全麻;皮肤常规消毒,在脐孔下缘做1cm的切口,气腹针穿刺,注入CO2气体形成人工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1mmHg=0.133kPa);将套管与腹腔镜经穿刺点置入,确认腹腔内脏器无异常,选择对侧腹部相同位置和麦氏点各做一穿刺点,置入手术器械,举宫器经宫颈口置入;腹腔镜直视下,注入20U稀释缩宫素至切口部位,观察肌瘤生长部位,以确定切除方式:对于浆膜下肌瘤,根据肌瘤蒂粗细确定方式,肌瘤蒂较细者,采用电凝钩直接切断,肌瘤蒂较粗者,注入垂体后叶素后采用电凝刀切开浆膜层,剥离肌瘤;对于肌壁间肌瘤,注入6U稀释缩宫素,采用电凝钩沿着肌壁表面包膜纵行切开至内核,齿抓钳将肌瘤夹持,沿着假包膜,将肌瘤钝性分离至基底,剥离后电凝止血;对于阔韧带肌瘤,确定输卵管走向,采用电凝钩沿着阔韧带前叶切开,剥离肌瘤,离断肌瘤基底部;完全剔除肌瘤后,采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取出器械并排除气体,腹壁逐层缝合。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疗。

1.4 指标检测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超声检查卵泡数。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卵巢功能相关指标(卵泡数、E2、FSH、LH)水平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参数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比较

2.2 卵巢功能比较 两组手术后血清FSH、LH、E2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前后卵泡数无显著差异(P>0.05),开腹组则明显少于术前,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比较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良性肿瘤,可引起患者腹部疼痛、包块、月经异常等。开腹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传统手段,对于数量多、体积大的肌瘤具有理想的剔除效果[2]。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术中患者可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易出现感染、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因而应用逐渐受限[3]。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腹腔镜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在诊治中适应指征逐渐扩大。腹腔镜手术凭借特殊的器材以及摄像系统,可在手术中获得清晰且开阔的视野,在封闭的盆腔内实施手术操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可减少误伤[4]。本文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术中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发现,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与郭玉琳[5]的文献研究基本一致,提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相比开腹手术术中患者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如下: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建立人工气腹,可增加手术操作空间,更充分地暴露手术视野;人工气腹采用恒温气体,可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进而减少术后胃肠道反应[6];腹腔镜引导下穿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腹壁血管的破坏;腹腔镜切割具有电凝止血的效果,同时,术中注入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卵巢功能是评价手术创伤对周围组织影响的重要方面,因而具有一定监测价值[7]。血清FSH、LH、E2水平是评估卵巢功能的高灵敏度指标[8],因而本文重点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以比较两种术式对卵巢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后血清FSH、LH、E2水平均较低于术前,但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前后卵泡数无显著差异,开腹组则明显少于术前,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损伤小于传统开腹手术,进一步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消极影响更小。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较开腹手术创伤可更小,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猜你喜欢

气腹卵泡肌瘤
舒适护理对腹腔镜CO2气腹并发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小儿腹腔镜手术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式腹腔镜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