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塞米松联合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IL-2、CRP水平的影响

2019-12-11缪小玉杨月儿王大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氮磺脓血吡啶

缪小玉 杨月儿 王大海

福建省立医院干部特诊二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为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病变部位主要累及乙状结肠、直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1-2]。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且存在一定癌变倾向。其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细胞凋亡因素、环境因素及感染等多个方面,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3]。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炎、免疫调节治疗为原则,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类(GCS)、氨基水杨酸类(5-ASA)等[4]。此外,部分新型生物制剂及微生态制剂也越来越多应用到本病治疗中[5]。但上述药物毒副作用较多,且经济负担重,长期使用患者依从性较差。笔者采用地塞米松与柳氮磺吡啶灌肠联合治疗UC效果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就诊128例UC患者纳入分析,纳入标准:(1)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6]中UC有关诊断标准: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便质稀薄;(2)年龄18~70岁之间;(3)患者入院时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未发现病原体;(4)近2周内未使用抗生素及其他类药物治疗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异常者;(2)近2周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柳氮磺吡啶治疗者;(3)合并其他严重感染和并发症者; (4)其他:未按照规定使用观察药物治疗者及对观察药物过敏者。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其中对照组男41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35±2.7)岁;治疗组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45.85±2.0)岁。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发热、结肠扩张等症状,性别、年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补液等对症治疗,忌食干燥、刺激性食物并预防着凉。对照组给予醋酸地塞米松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330,规格:0.75mg),1次/d,5m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柳氮磺吡啶(潮州市强基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51173,规格:0.25g)保留灌肠,1g/次,置于100ml生理盐水中每晚睡前灌肠,1次/d。1个疗程7d,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腹痛、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8ml,3 000r/min离心后分离血清,使用日本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C-反应蛋白(CRP);记录治疗期患者呕吐、大便干、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症状消失,每日大便不超过3次,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有效:患者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症状明显好转,黏液脓血便及次数减少,行结肠镜检查示轻度炎症;无效: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结肠镜检查未见变化[7]。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文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34<0.05。

2.2 腹痛、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 治疗组腹痛及血便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2.3 血清IL-2、CRP 治疗前两组血清IL-2、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CRP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IL-2、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腹痛及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血清IL-2、CRP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呕吐反应4例;对照组出现大便干2例,皮疹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症治疗后均消失,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发于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以累及直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为主,但也可逆行至结肠,甚至侵犯回肠末端。临床发病特点常呈多发性,最常见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等不适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细胞凋亡因素、环境因素及感染等多个方面,其中炎性环境因素被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本病由慢性炎症开始,病理过程会经历炎性增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进展以至于演变至腹腔侵袭性转移的“炎—癌”发展过程,最终导致结肠癌性病变产生[9]。因此,抗炎治疗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消炎干预已成为本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目前针对本病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但其经济成本较高,且各种抗炎药物副作用较多,常会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造成患者新的不适症状。因此,探求口服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领域的热点[10]。而灌肠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有显著优势,能使治疗药物绕过肝脏由直肠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的首过消除作用,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且灌肠给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药物的局部浓度,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11]。柳氮磺吡啶(SASP)是由磺胺吡啶(SP)与5-氨基水杨酸(5-ASA)共同组成的偶合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合成,清除过多的自由基,从而显著抑制白细胞等炎性细胞的生成[12]。因此,临床中常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也是可长期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之一。那么,是否可将柳氮磺吡啶通过灌肠的方式直接作用到溃疡病灶周围,更好的发挥治疗的研究有待开展。

IL-2又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分子量为15.5ku,由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方面由T淋巴细胞,同时促进T淋巴细胞生长、分化;另一方面,可促进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增殖,在机体免疫防护中起重要作用[13]。此外,IL-2已被证实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是炎症反应的标志之一。CRP由肝脏合成,被认为是机体发生应激、免疫、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时的敏感指标,对机体炎症状态有重要的诊断和预测作用。同时,CRP也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评价指标之一,广泛应用。

基于上述,本文观察激素类抗炎药物地塞米松联合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UC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提示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此外,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腹痛及血便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进一步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临床疗效确切,能加快患者康复。同时,两者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2、CRP水平,且以两者联合应用降低更明显,提示两者联合可显著改善UC患者肠道炎性状态,从而促进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联合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UC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氮磺脓血吡啶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吡啶和3-甲基吡啶的合成工艺研究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柳氮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勘 误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