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个性化3D打印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10李辉李娟王东刘丽珍陈李鹏左越韩相锋王振东薛虎
李辉 李娟 王东 刘丽珍 陈李鹏 左越 韩相锋 王振东 薛虎
主动脉夹层是一类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1]。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对主动脉夹层研究的不断深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患者能够被及时诊治,一旦确诊,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分型可分为孙氏手术、Bentall手术以及主动脉腔内隔绝术[2-3]。由于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的不固定,往往给手术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早期在骨科及颌面外科多有应用[4],近年来逐渐在血管外科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与过去CT平面三维重建相比,更具有直观性和精准性。 3D打印模型可以真实还原病变的血管,全方位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对手术方案制定、术中情况判断,特别是支架大小的选择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临汾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主动脉3D打印,术后定期随访,综合评估在3D打印辅助下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以及术后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并对三维重建模型进行3D实体打印。诊断标准:根据参考文献[5]对主动脉夹层进行诊断。纳入标准:符合参考文献[5]患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参考文献[5]患者 ;(2)自身免疫性疾病;(3)大动脉炎;(4)马凡综合征。
1.2 三维建模和3D打印
建模软件:Mimics 17.0(玛瑞斯公司,比利时), Geomagic Studio 2013(模型优化,并建立NURBS曲面,Geomgic公司,美国)。CT图像获取(图1)和3D模型打印。CT为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70,注射流速5 ml/s,总量85 ml,扫描层厚0.5 mm,重建层厚0.5 mm,输出DICOM格式原始数据文件。导入建模软件(Mimics17.0)建立初步三维模型(图2), 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优化模型,并建立NURBS曲面。完成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的建立,并对该模型进行3D实体打印(图3)。
1.3 手术方式
患者进入导管室给予肝素8000 U,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预留两把股动脉缝合器,插6 F股动脉鞘管,过程顺利。经鞘管送入泥鳅导丝及5 F猪尾导管,X线下可见泥鳅导丝及猪尾导管到达升主动脉根部,越过主动脉夹层位置,以15 ml流量,25 ml总量,60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注射对比剂显示动脉夹层破口位置,对比剂自主动脉破口向夹层内分流,退出猪尾导管,送入黄金标导管,造影测量主动脉直径,退出泥鳅导丝,沿导管送入加硬导丝,退出黄金标导管,自右股动脉侧沿导丝送入支架,越过主动脉破口部位,根据造影定位回抽,逐渐释放人工血管支架,铆定于主动脉内,过程顺利,再次造影未见分流,封堵良好,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开,假腔闭塞(图4)。术后用纱布按压股动脉及桡动脉穿刺处15 min,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模型测量及术中主动脉造影各项指标测量(包括真腔直径、假腔直径、病变长度、破口距头臂干距离)、术前及术后真腔不同水平的直径(近端破口水平、气管分叉水平、腹腔干水平、肾动脉水平)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左锁骨累及为计数资料以例(比)表示。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情况
共收集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58(37.2±8.2)岁,平均37.2岁,发病时间(3.54±2.70)d;既往高血压病史18例(男13例、女5例),糖尿病史8例(男5例、女3例),高脂血症病史16例(男12例、女4例)。Stanford分型A型7例(7/20),B型13例(13/20);DeBakey分型Ⅰ型6例(6/20),Ⅱ型1例(1/20),Ⅲ型13例(13/20)。
20例患者中接受孙氏手术治疗患者6例,接受Bentall手术治疗患者1例,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患者13例。Stanford A型手术时间为520(325~641)min,手术中出血量为3200(2800~4200)ml,术后出血量为420(370~650)ml。Stanford B型手术时间62(43~110)min,手术中出血量25(18~52)ml,B型术后无出血。
2.2 术前及术后指标
图1 患者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 A.Stanford A型;B.Stanford B型
图2 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模型图 A.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三维建模模型图 ;B.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三维建模模型图
图3 主动脉夹层3D打印模型图 A.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打印模型图(病变累及三分叉血管);B.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D打印模型图 (病变未累及三分叉血管)
纳入的20例患者中共有19例获得随访,1例患者行孙氏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死亡,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导致心原性休克。对术前模型测量及术中主动脉造影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包括真腔直径、假腔直径、病变长度、破口距头臂干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术后19例患者共随访1、3、6、12个月,随访第1个月及第12个月行主动脉CTA检查,其余随访行胸部正位X线检查,患者术前和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的真腔直径测量结果见表2和图5。患者术前近端破口真腔直径(21.4±1.4)mm,术后1个月(24.2±1.3)mm;术前气管分叉真腔直径(21.2±0.8)mm,术后1个月(23.9±9.2)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干及肾动脉水平真腔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tanford A型患者住院时间为13(11~22)d,Stanford B型患者住院时间为5(4~9)d。
图4 完全释放支架后造影
图5 患者术后随访主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 A.主动脉弓层面;B.胸降主动脉层面
2.3 并发症
(1)脂肪液化:Stanford A型孙氏手术治疗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给予切口定期换药,择期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2)神经系统障碍:Stanford A型孙氏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例出现神经系统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淡漠、记忆力减退等,给予营养神经、保护脑细胞治疗,病情有所好转。(3)其他并发症:对消化性溃疡、肠梗阻给予对症治疗,症状好转。
表1 20例患者术前模型测量及术中主动脉造影各项指标测量对比
表2 19患者术前及术后真腔直径比较(mm,±s)
表2 19患者术前及术后真腔直径比较(mm,±s)
注:a,与术前比较,P<0.05
项目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12个月近端破口 21.4±1.4 24.2±1.3a 26.1±1.1a气管分叉 21.2±0.8 23.9±1.2a 25.2±1.5a腹腔干 13.8±2.1 14.1±1.4 14.3±1.1肾动脉 11.3±2.3 11.5±1.4 11.4±1.6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一类进展迅速的危重疾病,随着影像学、超声医学、血管外科学的发展,其诊断率不断提高[6-8]。根据破口的位置和累及范围,主动脉夹层可分为DeBakey三型:Ⅰ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大部分或全部胸升主动脉、主动脉弓;Ⅱ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少数可累及主动脉弓;Ⅲ型,原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夹层范围局限于胸降主动时为Ⅲa型,向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为Ⅲb型[9-10]。根据夹层累及的范围提出了Stanford分型,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B两型[11]:凡是夹层累及升主动脉者为Stanford A型,相当于DeBakey Ⅰ型和Ⅱ型;夹层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为Stanford B型,当于DeBakey Ⅲ型(图6)[12]。
图6 主动脉夹层分型
随着计算机建模及后期优化软件的研发和后期功能逐步完善,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三维建模软件mimics、模型优化软件Geomagic Studio等。早期计算机模拟技术在骨科及颌面外科有较多的应用,由于薄层多排CT的发展,患者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可获得更精细的CT数据,这对于计算机建模和后期的3D打印至关重要。材料学的发展对于主动脉腔内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大量Stanford B型患者仅仅通过介入腔内隔绝就能够得到治疗[13-14]。每个患者破口位置、累及范围、重要分支血管是否受累都不尽相同,而这对手术策略的制订又尤为重要[15-16]。临床医师仅能通过平面二维CT数据大致了解病变程度,但对于病变血管进行测量、支架型号的选择、模拟开窗操作等无法完成,而这些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又至关重要。3D实体打印病变血管可以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操作,例如模拟手术开窗操作[17]。由于主动脉上有很多重要的分支动脉,有些患者这部分动脉不同程度地发生病变,例如左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这时候就需要在覆膜支架进行开窗,必要时在“开窗”的位置再置入另一枚支架,而开窗的测量非常重要,包括分支血管的距离、直径、角度的测量不能有明显的误差,这在二维平面上是无法实现的。通过3D打印可以完成以上工作,另外、3D打印还能发现很多CT扫描无法发现的病变,因此、对于复杂的主动脉病变,3D打印具有更大的优势。3D打印的模型应用包括如下方面:(1)术前评估,结合CTA结果和3D打印模型,初步观察破口的位置(入口以及出口)和真假腔的形态(线型或螺旋型、是否存在成角、折叠)、真假腔的比例。(2)利用测量工具测量3D打印主动脉模型,首先测量包括近端瘤样扩张处、远端扩张处直径以及分支大血管的真腔直径,其次测量假腔长度、成角度数和旋转情况,并对累及分支大血管尤其是左锁骨下动脉累及范围做详细的测量,以便确定是否需要放置“烟囱”。(3)收集测量的各项数据,分析讨论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支架大小以及型号和数目、拟“开窗”或放置 “烟囱”支架部位等。向患者家属展示3D打印模型,借助模型讲解病情及手术方案更加直观。(4)术中操作,根据1 ∶ 1的3D打印模型进行术中原位“开窗”和“烟囱”支架置入,或进行1 ∶ 1体外覆膜支架预“开窗”,并按照“开窗”位置进行“烟囱”支架置入。
本研究使用的是Ankura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构成包括外面的钛合金网状支架和附着于内层的E-PTFE膜,在将支架通过股动脉输送到病变主动脉位置并释放、撑开后,通过内层的覆膜封闭病变的主动脉夹层破口,使假腔内血流停止流动,后期假腔内逐渐血栓、机化,达到治疗目的。该支架系统为最新改良型号,具有以下优势:(1)使用双层压缩的E-PTFE膜,具有出色的即刻封堵效果、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2)支架主体本身采用热处理,使覆膜和支架结为一体,非缝制,杜绝了针孔内漏的可能性。(3)覆膜起始端的迷你波设计,保护血管,足够的径向支撑力,良好的贴壁性,防止Ⅰ型内漏产生。另外,支架大弯侧覆膜上段波形密排设计,以增加强度及抗击血流冲击的能力;覆膜远端波形密度减小,波形角度也相应减小,以减少波形远端对血管损伤;支架内弯侧覆膜上段小波形设计,保证支架良好的弯曲顺应性(图7)。
根据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在近端破口水平和气管分叉水平,术后1个月主动脉真腔直径有明显扩大,术后第12个月复查CTA显示,真腔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证明主动脉腔内支架对血管壁有强大的持续支撑作用,在这种持续性的支撑扩张过程中,假腔在不断缩小,而在3D打印辅助下,明确破口位置,选择合适型号的支架、以及模拟支架放置位置,使支架能够完全封堵破口,使假腔内血流减少甚至消失,后期假腔逐渐血栓、机化,说明3D打印辅助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满意。对于一些病变累及至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开窗”、必要时还要放置“烟囱”、由于每个人的血管位置、角度都不相同、这就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案。本中心利用3D打印模型完整1∶1还原患者血管形态、位置、角度、撕裂范围,并在模型上反复演练、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在3D打印立体模型辅助下,准确地置入主动脉腔内支架。
相对于个性化3D打印模型辅助治疗主动脉夹层而言,在没有3D打印模型辅助情况下,主动脉腔内置入支架精确度较差,与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是否选择3D主动脉模型打印,患者有自主选择权,分析2018年对主动脉病变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24例,其中选择主动脉数字建模及3D打印的患者8例,未选择建模和3D打印患者16例,选择建模和主动脉3D打印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各项参数的测量值发现,在破口位置、距离锁骨下动脉的长度、病变长度、累及范围以及真假腔的直径等方面,模型测量和术中测量未见明显差距,而未选择建模和3D打印患者中,上述各项指标有明显差距,这对手术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将患者的病变情况转变为数值,才能尽可能做到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精准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3D打印技术以及后期的生物力学研究都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根据具体的个案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评估、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医患沟通道具。此外,更进一步的个体化生物力学分析、材料学的模拟研究能够为临床工作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数字化、信息化和临床医学的完美结合下,数字医学技术在血管外科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7 支架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