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珠江源头音乐舞蹈特色文化

2019-12-10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文化站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珠江源头

■何 媛(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文化站)

珠江源头第一区沾益的汉回彝苗各族人民,在“入滇门户”的红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杂耍、山歌花灯、雕刻绘画、编织刺绣等活动项目,彰显了云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传播承接的复合型丰富内涵,也展现出珠江源头特色鲜明的文化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是不同社会阶段的各个人群在各自生存环境里自愿自发、没有约束创造而成的团体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经济现象。珠江源头文化是沾益各族人民以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生活环境和共同文化喜好为基础而产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历经了千百年的磨练传承到今天,是珠江源头人民的宝贵财富。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沾益人民已经不满足“身在此山中”的荣幸,而要进一步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了。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珠江源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项目被发掘公布后,人们清晰地看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能准确映衬一个地方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一个地方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文化承递、普及知识、生活审美和娱乐休闲五大功能,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经济社会发生影响。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是使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现象,还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距珠江源20多公里的炎方乡卡居村,世居在这里的彝族村民热衷跳“跌脚舞”。这种由原始祭祀动作演变而成的大众性舞蹈,起源于彝族历史文化流传和民族故事的传说,彝族同胞把对本民族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在跌脚舞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99年在沾益文化部门说服动员和编排实践下,彝族女性打破了只能男人跳跌脚舞的习俗,第一次进入舞蹈场地与男性合跳,为这一本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舞蹈艺术色彩,成为特色鲜明的珠江源头传统文化项目之一。

跌脚舞的基本动作是上身挺直,有规律的前俯后仰,带动双臂伸展收缩,左右摆动。用下蹲姿势舞蹈时,上身如向左倾斜,身体重心由左脚支撑,右脚向侧前方跐出去,跐到位后点一下地面,脚收回后上身向右倾斜做反向动作,如此循环。

卡居跌脚舞有固定程序,分出场、转场、开大路和退场四部分,每部分有不同名称的动作和组合造型。出场以基本动作完成“一盘耙”、“二龙出水”等队形,让演员上场到位。转场是重头戏,要变化自然地表演“猴子搬包谷”、“老鹰啄食”、“兔儿刨坑”、“黄莺晒翅”等动作。开大路是舞蹈的精华,有男女合作的“倒挂金钩”、“麻蛇蜕皮”,全体演员共同完成的“蚂蚁上树”、“八仙过海”等动作,可谓是高难度的群体造型演绎。退场和出场差不多,把演员送下去就是了。所有队形重组和动作变化由舞蹈领头人指挥,他喊一声“咔舞者们便进入下一段表演,交替过程衔接得天衣无缝,令人咂舌。更有特色的是,跌脚舞运用了带号子节奏的呼喊:“啊溜溜,啊溜溜,啊哩啊呀啊溜溜,啊哩啊呀啊溜,啊溜溜,呀呀,喔喔!”还有即兴编词的歌唱:“唱首好歌么哟吔,进卡居呀么哟吔,卡居今年么哟吔,好庄稼么哟吔!”(谱例1)虽然喊唱的旋律词语简单,把声乐元素融入舞蹈之中,其新颖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形式,使跌脚舞成为曲靖乃至滇东北彝族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与云南彝族名目众多的舞蹈相比,卡居跌脚舞有其特色鲜明的韵味。拿同为“跳歹”系列的曲靖彝族确比舞为例,舞蹈时和跌脚舞一样,右手摇响“抄子”(铜铃),左手挥动麻布纱巾,用锣鼓的“咚呛”敲击声指挥舞步,但观赏者却能在两种舞蹈中看出明显的艺术区别。确比舞是围着圆圈队形绕跳,肢体动作的方位在两侧和上方,舞者身体的重心向上;跌脚舞则以动作连贯性的需要自然变换队形,肢体动作的方位是前后方和下方,舞者身体重心向下。当右手摇响“抄子”时音乐旋律与前面的《啊溜调》不同,伴唱喊声音乐则以1245(哆瑞发嗦)四个音符贯穿全曲,不断的纯四、纯五度跳跃,形成其自己的音乐特点,突出刻画了如火一般的热情,节奏时而舒展时而欢快,易学易唱(谱例2),配上截然不同的形体动作,画面形状,让两种舞蹈产生了不一样的欣赏效果。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文化集成工作,收集人员按卡居彝民的说法,把舞蹈定名为“跌脚舞”。舞蹈形式的命名,一般根据起源、动作、程式、特色等要素决定,跌脚舞基本动作是跐脚,跐和跌在人的形体表现上完全不同,跌是人的整体行为,不只是脚部行动,单纯“跌脚”不可能做到,说是谐音“跌跤”吧,在舞蹈中又看不到这方面的动作痕迹。“跌”和“脚”组成一个不是译音的词汇有点牵强,词根定在“跌”字上更有悖修辞学。观看跌脚舞的双人动作,一人前俯一人后仰,背靠背地反复交替,突出了“叠”的技艺,更有全体演员人上架人的表演,和叠罗汉有异曲同工的欣赏价值。“叠脚”二字可以阐明这个舞蹈的起源、动作、程式和特色,应该说定名为“叠脚舞”更确切。当然,这要进一步考察论证,要卡居彝民认可。

在沾益,可与跌脚舞同样享有“珠江源头文化”美誉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项目还有不少。然而,作为农耕文化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在城市文化迅猛崛起之后,就一直在求发现、求保护、求发展的状态中拼搏。由于忽略了单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造成工业的灰暗色调蔓延,商业的冷漠情绪扩散,使民族民间文化退居于尴尬的境地。沾益珠江源头的农耕文化活动,同样因缺乏心传口授的传承,缺少社会展示的平台,有的“藏在闺中人未识”,有的只在小范围内自娱自乐地生存,有的濒临失传,甚至已经消亡。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新途径,坚持建设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沾益各级部门要把打造珠江源头文化与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找准能融入时代发展的活动项目,投入前期开发资金,组织得力的创作辅导人员,抢救形式内容跟不上时代需要但群众喜爱、热衷其活动的濒危项目,对传统表现形式改革创新,提升它的艺术内涵和表演水平。全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领头人、代表人物要克服自我封闭的状态,改变狭隘的活动方式,把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提升到弘扬沾益地方艺术风采、展示珠江源头特色文化的高度,积极参与改进活动项目薄弱环节的工作,增加项目的艺术含量和观赏性,为提高和扩大沾益区民族民间文化的知名度做贡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化工作者潜下心来打造珠江源头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项目,提升群众演艺活动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比如跌脚舞,首先要寻找和研究舞蹈动作的原生态成分,把这些原生态动作和现代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跌脚舞肢体语言的艺术性。再是按卡居彝族原始祭祀程式的内涵,舍弃糟粕提取精华,重新编排、组合跌脚舞的表现程序,让它更好彰显彝族舞蹈情景展示的细腻和姿态表现的粗犷,提升跌脚舞的观赏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跌脚舞创新和包装问题,结合卡居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加入民族时装绚丽多彩的文化元素,设计制作适合演绎舞蹈的工艺性服装;摒弃简陋的道具,在质量上和外观上改进“抄子”(铜铃)和麻布手巾,添加美感,拔高跌脚舞的完整性。最后是重点创新跌脚舞的锣鼓伴奏和号子、唱词音乐,创作一曲彝族风味浓重的锣鼓经替代声响单调的打击乐,有机伴奏舞蹈动作;在跌脚舞习惯性喊唱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旋律,增加舞蹈的音乐成分。这样打造,必能赋予跌脚舞全新的民族民间文化含义,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顺利进入演艺市场。

党中央发出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和谐发展的大好时期。沾益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特色鲜明的珠源文化”、“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广覆盖、常态化”的战略决策,为发展繁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珠江源头第一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必将在文化大建设的热潮中再领风骚。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珠江源头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占据价值之巅!珠江头排之上的“壹号”人生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珠江新城夜璀璨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漫”游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