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学成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中的价值

2019-12-10孙玉敏宋福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前缘节段椎体

孙玉敏,宋福成

(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 河北 沧州 061001)

(2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医院 河北 定州 073000)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增加,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人也日益增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适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成像在手术前后的诊断、评估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PKP手术,探讨影像学成像在手术前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老年患者66例,男21例,女45例;年龄56.6~79.0岁,平均68.9±9.6岁。病程3d~4个月,平均25d。患者均有腰背疼痛症状,翻身及坐起时加重,体检相应节段棘突呈压痛、叩击痛阳性,无神经压迫症状。2/3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

1.2 方法

患者手术体位为俯卧位,通过C型臂X光机定位伤椎,标记椎弓根体表位置。在透视下从侧位进针推到伤椎体后缘,正位针尖未及椎弓根内侧壁,拔出内芯,放进导针及管子,钻至椎体前中1/3的位置,建立球囊的置入通道。置入球囊至伤椎前中1/3处,缓慢注入造影剂以扩张球囊。透视监测将拉丝期骨水泥两侧交替注入椎体,当骨水泥靠近椎体后壁或周缘时停止推注,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套管,穿刺点各缝合一针。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2-3]。均行MRI、CT及DR检查。采用新一代功能型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层厚4毫米,层距1毫米,患者于术前、术后均行两次以上MRI检查[4]。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行骨窗薄层图像重建,层厚为0.625mm。于术前、术后拍摄椎体正侧位片,比较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

1.3 观察指标

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值的计算:伤椎前缘高度值=(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术后常规X线和CT复查,将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所得数据进行比较,见表。

表 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s,n=66)

时间 VAS评分(分) 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术前 7.9±1.2 38.7±3.3 27.2±3.7术后 2.1±0.70 68.4±5.8 12.5±2.9 P<0.05 <0.05 <0.05

3 讨论

PK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技术,近年来主要应用于新鲜或陈旧性无后壁骨折的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5]。本组注入注入骨水泥量为3.0~7ml,平均4.7ml,避免过量的骨水泥注入引起的渗漏。

MRI作为脊柱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对脊椎病变的诊断具有敏感和特异性。但在老龄化社会,其使用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体内带有磁性医疗装置: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等时,则无法通过MRI确定责任椎。CT虽然信息量小,但其具有早期、安全、无创、灵敏度高、并能联合三维重建清晰定位等特点,与MRI检查形成互补,对椎体骨折的诊断定位有较高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标准共有76个;CT检查诊断椎体骨折的节段共有77个;其中两者同时表现为阳性的节段有74个,提示诊断效能相近。患者术后VAS评分(2.1±0.7)较术前(7.9±1.2)明显降低(P<0.05);另外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也明显改善(P<0.05),提示术后DR显像,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总之,MRI与CT对椎体骨折的诊断效能相近,影像学成像在老年椎体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前缘节段椎体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