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2019-12-09杨玉洁徐屹
杨玉洁 徐屹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通过展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培养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本文从家国情怀入手,剖析其内涵与纲要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一致关系,并与阿坝师范学院实际情况相结合,阐明了其与家国情怀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的关系,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与实践;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时代要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源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思想内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指的是将个人理想的实现同家国的发展紧密联系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呈现,但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其始终。
家国情怀上升到价值层面上的信仰,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因此,家国情怀教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激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意义重大。
(二)家国情怀的时代要求
“家国情怀”在当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是每个人对自己人民和祖国表现的深情大爱,是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祖国所表现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应当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尊重。
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但是一种史实的叙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培养,既具有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发挥协同育人的基础性作用。纲要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和历史,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深刻领悟到人民为什么在最为艰难的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沿袭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是怎样的,选择改革开放战略的成果是如何的。“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培养青年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对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激发其为民族和国家奋斗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纲要”课教学改革应该贯穿情感教育的始终,从多层维度增强课程教育的说服力。以家国情怀贯穿近代史教育的全过程,刚好符合这一要求。
(二)教学内容始终贯穿家国情怀情感主线
在近代,“家国情怀”具有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地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深层涵义,推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中国民主进程奋斗不息,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纲要课教学内容与家国情怀高度契合。纲要课程系统阐述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被动挨打和主动抗争,对其典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介绍和讲述,始终贯穿着家国情怀这一主题。
地主阶级仁人志士对于鸦片战争前后中的中国十分忧虑,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出向西方学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坚韧不拔、立志报国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艰难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文先生为代表同样忧国忧民。他们创建兴中会、同盟会,发动一系列革命活动,为推翻专制制度奉献终身,矢志不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在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种种失望之后,中国的爱国志士们没有绝望。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走出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用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之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最终胜利。毛泽东思想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
“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彰显。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反侵略精神。西安事变 “逼蒋抗日”,体现了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对祖国统一认同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华英雄儿女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这一次次的反侵略斗爭,都是“家国情怀”中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思想的体现。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各个阶级的爱国行动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近代以来,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受到批判,但家国情怀顺应革命的需要,彰显了强大生命力。正是由于家国情怀的彰显,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洪流。只要沉淀在民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尚在,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升华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一)创设历史情境,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家国情怀
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应该通过讲述近现代历史事实,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中,升华家国情怀。以中国近代为例,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为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而不断追求真理、奋起抗争是一条主线,而围绕这一主题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需要我们去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和手段把课堂还原到当时的历史阶段,让学生去感同身受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仁人志士的民族忧愤,革命烈士不畏牺牲的民族情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豪言壮语就是我们应该去创设的情境线索,抓住谭嗣同的名言,讲诉晚清志士面对民智未开、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视死如归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抓住“救国”和“抗敌”这两个宣传口号,再现近代的中国商人为探索救国真理不断追求,秉承 “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孜孜追求,在夹缝中举步维艰却不放弃的历史情境,体会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衍生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的团结啊!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万岁!”这段文字节选自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我们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去呈现原始史料,创设情境,讲述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大义。《复兴之路》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讲述了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这部电影,创设情境,讲述伟大“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通过讲解中国梦,进一步鼓励青年大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爱国情感,增强了凝聚民族力,实现了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树立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意义重大。
(二)利用社会资源,践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要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把身边的资源与教材内容对应起来。巧用乡土资源、体验家国情怀,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地处阿坝州汶川县的阿坝师院,在民族团结、红军长征、抗震救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是深化实践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例如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提到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就可以结合我们现有文化资源如丝绸之路茶马贸易、土司官寨、松州汉藏和亲塑像等阿坝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古老文化的光辉历程中产生的文化遗产和故事,鉴证了这一区域的民族融合历史。阿坝师院师生利用这些资源,利用校地合作的契机,与水磨镇藏羌回汉干部群众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如文艺汇演、趣味游戏、跳锅庄等形式再现民族团结历史,表达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愿望,传达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活动对于我们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引导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认同”的正确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到”红军长征“,长征在藏区驻留时间最长、面临困境最大、召开会议最多,经历了最为悲壮、最为艰难的伟大历程。学校利用阿坝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两河口会议旧址、卓克基会议旧址、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巴西会议旧址和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通过组织师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伟大长征精神。
课本最后提到 “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对应我们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在5.12抗震救灾中涌现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阿师精神,是引领我们战胜“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法宝。受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位于汶川县水磨镇的阿坝师范学院的部分房屋和操场被洪水泥石流冲刷,被冲刷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灾情发生后,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和留校学生共400多人与水磨镇干部、民兵和各地来的武警官兵、党员志愿者一同团结协作,参与抢险自救,并以“高质量、高规格、高要求”的标准,全面做好学校正常运转的各项准备工作,最终按时开学。灾害发生以后,阿坝师范学院还有不少师生主动克服重重困难,放弃暑假休息时间,从各地辗转返校,为的就是参与学校的救灾工作。这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阿师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就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实践。
四、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其目的是要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我们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实质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宗教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育,引导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认同”的正确价值观,培养政治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其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多一些“家国情怀”.[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6928045.html,2012-1-20.
[2]习近平.在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 /2019 -02/03/c _1124084002.htm,2019-02-03.
[3]鲁涛,张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家國情怀”教学专题设计的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9(7).
[4]董广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化学校本课程[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2).
[5]刘哲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18-05-23.
作者简介:
杨玉洁,历史学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徐屹淮,四川大学2017级计算机学院物联网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
阿坝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关系——以藏羌地区为例”( ASC-190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羌族地区红军长征遗迹的现状与保护研究”(QXY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