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噪声危害调查研究
2019-12-09林艳发谢薇
林艳发,谢薇
(深圳市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科,广东 深圳518000)
噪声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变化的随机组合的声音,存在于造纸、水泥、纺织、发电等多种行业,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1-2]。工作中长期接触噪声可引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听觉系统等的损伤,严重情况下可出现职业性噪声聋(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ONID),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特异性损伤,以高频听力损失为特征[3-4]。近年来广东省ONI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因此,及时了解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做好职业性噪声损害的预防工作,对于职业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双耳高频听力监测,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预防并减少职业性噪声引发的危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检测系统”获取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情况,将深圳市坪山区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11 729名于噪声工作场所作业的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在岗;(2)作业岗位经卫生评级机构确定为噪音作业单位;(3)佩戴防护耳塞等。剔除标准:(1)先天性聋哑;(2)接触噪音工作少于3个月;(3)不配合听阈测试;(4)相关资料不全。
1.2 方法
1.2.1 职业健康状况检查 严格按照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的要求[6],对噪声作业人员在岗期间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填写性别、工龄和年龄等相关资料。
1.2.2 纯音高频听阈测试 研究对象脱离噪音环境48 h后,使用丹麦MAD-SEN Xeta听力计,按照GB/T 16403-1996《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进行听阈测试,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则认为听力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深圳市坪山区2018年接受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噪声作业人员共11 729例,其中1 623例出现听力异常(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高频听力损伤率13.84%。
2.1 性别对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的影响 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接受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男性噪声作业人员9 141例,高频听力异常1 512例,异常检出率16.54%;女性2 588例,高频听力异常111例,异常检出率4.29%,显著低于男性噪声作业人员(χ2=253.9,P<0.01)。
2.2 年龄对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各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结果
2.3 工龄对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的影响 工龄在1~3年的劳动者数量最多(6 391例),随着工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各时间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工龄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结果
2.4 企业规模对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的影响 不同企业规模的听力异常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型企业的听力异常检出率最低(8.04%)。见表3。
表3 不同企业规模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结果
3 讨论
噪声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且没有专业的防护措施会对人体的听觉系统造成特异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双耳高频听力损伤,严重者会出现不可逆的职业性噪声聋,研究显示,职业性噪声造成的听力损伤占世界上听力损伤的16%[7]。因此,做好噪声作业人员职业病的防治,控制职业性噪声的危害意义重大。本次调查以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在岗噪声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工龄及企业规模,探究职业噪声危害的分布规律,为防治职业性噪声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劳动者的双耳高频听力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噪声作业人员(P<0.01),这可能和女性劳动者工作岗位有关,其岗位的工作强度常常低于男性劳动者,接触的噪声强度更低;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异常检出率逐渐上升(P<0.01);不同企业规模中,小、微型企业的听力损伤检出率相对较高(P<0.01)。有报道显示,噪声接触和听力异常之间存在时间-剂量-效应的相关关系,提示工作场所噪声强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是造成和增加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重要原因,这和本次调查中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和工龄的增加逐渐上升相一致[8-9]。小、微型企业的工作条件比大、中型企业差,存在防范意识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型企业的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听力损伤的人数比例更多。企业噪声作业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职业健康情况监测,尤其是年龄大、工龄长的劳动者,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减少职业性听力损伤和ONID的发生。
与程甜甜等[10]报道相一致,随着年龄、工龄的增长,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损伤情况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劳动者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效应愈加明显。因此,针对工作场所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的工作者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必要情况下,可适当申请岗位轮转,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降低接触噪声的强度,减少暴露于噪声环境的时间。(2)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职业性噪声的控制,改善工作条件,减少高强度噪声环境的暴露,采取隔声、减震等措施降低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监护,配备专业耳塞等个人防护设施,提高噪声作业人员的防护意识[11-12]。(3)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噪声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测,和企业、劳动者共同参与职业病的综合防治,有效控制职业性噪声造成的听力损伤,做好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噪声是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工龄和年龄的增加,噪声作业人员更容易出现高频听力损伤,尤其是男性劳动者,此外,小、微型企业更应控制好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和噪声作业者的暴露时间,加强防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