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普放手段诊断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12-08刘曦红
刘曦红 戴 琴
(江苏省淮安中山医院放射科 江苏 淮安 223001)
普放手段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CT检查能够对普放检查的不足进行补充,能够更好的鉴别诊断相关疾病,现通过研究我院收治的94例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检查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4例患者入组开始时间为2016年5月,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且排除大量胸腔积液者、心功能异常者、肝肾功能异常者以及肺部基础性疾病者。全部患者中男52例,女42例,年龄29~67岁,均值(44.9±7.42)岁,其中肺癌占32例,肺结核占22例,肺部良性肿瘤占19例,肺部炎性病灶占14例,其他肺部疾病占7例。全部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普放检查:采用X线(生产厂家:辽宁开普DR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取患者正侧体位进行扫描,参数设置为:电流500mA,电压70kV[1]。
CT检查:采用东软螺旋CT(型号为CT-2800)对患者进行胸部平扫,并且对病灶部位进行增强扫描,选择碘海醇作为扫描对比剂,参数设置为:周期0.8s/周,电流300mA,矩阵512×512,在完成数据扫描之后对扫描图片进行传输处理,之后让两名以上专业的影像医生进行阅片[2]。两种检查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将此次检查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检查之后,详细记录全部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分析CT检查和普放检查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普放检查
在普放检查中,检查出27例肺癌,其中病灶小于5cm有7例(25.93%),病灶5~8cm之间有17例(62.96%),病灶大于8cm有3例(11.11%);26例为肺结核,其中病灶小于5cm有14例(53.85%),病灶5~8cm之间有7例(26.92%),病灶大于8cm有5例(19.23%);15例为肺部良性肿瘤,其中病灶小于5cm有8例(53.33%),5~8cm之间有4例(26.67%),大于8cm有3例(20.00%);16例肺部炎性病灶,其中病灶小于5cm有14例(87.50%),5~8cm有2例(12.50%),大于8cm有0例(0);3例其他肺部疾病,其中病灶小于5cm有2例(66.67%),5~8cm有1例(33.33%),大于8cm有0例(0)。普放检查能够区分肺癌发生率和病灶大小,其中有16例误诊,78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82.98%。
2.2 CT检查
CT检查中肺癌患者30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24例,肺结核患者18例,肺部炎性病灶13例,其他肺部疾病8例。其中确诊87例,误诊7例,检查确诊率为92.55%,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边缘。
3 讨论
临床上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主要包括炎性病灶、结核球菌以及良性肿瘤等,在诊断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分析后才能够进行确诊,目前临床医学影像学水平不断提升,这样影像学诊断已经成为了疾病治疗和诊断中的一种主要手段[3]。有临床研究显示,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病灶大于5cm时,即为恶性肿瘤,病灶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会引发其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采取普放检查,诊断准确率较低,并且针对直径大于5cm的病灶会很难判定其性质,而采取CT检查则在诊断中具有明显的效果,与普放检查相比优势明显[4]。肺部孤立性球形结节病灶无论是恶性病灶,还是良性病灶,均有相同的CT表现,因此很难进行影像学诊断,根据X线以及CT检查的特点,CT在临床上的确诊率高达85%,但是CT检查并不是完全具有特异性,虽然有一些影像学特征与肺癌病灶详细,但是良性病灶也具有一定的诊断率。CT在球形肺炎诊断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优势,有利于诊断和鉴别,球形肺炎与肺癌均呈现圆形和椭圆形,在边缘可见到锯齿样的长毛刺,边缘模糊且粗糙,通常无分叶状,并且球形肺炎与胸膜之间有较广泛的接触面。在任何部位均可发现球形肺炎和肺癌,因此无需针对部位进行鉴别诊断,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密度较高,而且还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边缘,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高有效的参考信息,为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准确率(92.55%)高于普放检查(82.98%),P<0.05,说明CT检查方法可行性高,能够对疾病准确诊断。
综上,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安全性高,检查效果优于普放检查,有确切的效果,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