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与MRI诊断价值对比
2019-12-08俱京涛
俱京涛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2400)
颈静脉空区主要有后外侧乙状窦、中间副神经和迷走神经以及前内侧舌咽神经与岩下窦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极为复杂的解剖关系[1]。颈部静脉孔区是沟通颅内外的重要孔道,位于后颅窝底,毗邻重要结构[2]。临床上该位置发生肿瘤的几率较低,但是因为颈部静脉孔区神经、静脉孔以及骨性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临床上诊断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且治疗该疾病具有极大难度[3]。在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诊断中MRI及CT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其呈现原理不同,二者在诊断过程中存在自身的优势与缺陷[4]。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分别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总结两种诊断方法的局限与优势,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1例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就诊的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病变患者,其中男女患者人数比例为23∶18,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48.54±3.61)岁。所有患者主要有头痛、耳痛、外耳道见分泌物、耳鸣、面瘫、声嘶、饮水呛咳、 听力下降、眩晕、头晕及吞咽困难等体征及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疾病诱发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诊断: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Sensation16型螺旋CT,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均给予高分辨率CT检查,间距1.2mm,层厚1.2mm,矩阵为512×512,使用软组织窗及骨窗进行观察。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300mgI/ml碘海醇注射液,流速为2.5~3.5ml/s,按照患者体重确定注射剂量。MRI诊断: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将头颈表面线圈设置为检查射频线圈,间距1mm,层厚3mm,矩阵384×256,视野为24cm×24m。增强扫描时使用对比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经手臂静脉推注方式,剂量为0.1mmol/kg。
1.3 观察指标
设置两名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的医师共同对MRI及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病灶分布情况、颈静脉孔增大形状、颈静脉孔有无扩大、病灶周围情况及颈静脉孔骨质浸蚀破坏及骨质吸收破坏情况。
2 结果
MRI与CT检查均能够进行患者病灶位置的清晰显示,其中颈静脉孔呈均匀性增大的患者为22例、呈偏心性增大患者为19例;34例患者颈静脉增大呈椭圆形,2例患者为不规则型,5例患者为圆形;25例患者通过CT诊断显示颈静脉孔骨质呈压迫吸收性破坏,16例患者显示为骨质浸蚀破坏,并且在16例骨质浸蚀破坏患者中MRI显示吸收破坏改变患者为6例;MRI显示有26例患者为纵向生长特征者,CT诊断仅仅有9例患者显示;MRI诊断13例神经鞘瘤患者中有10例患者清晰显示囊变,CT诊断仅仅显示1例患者;CT诊断检查18例颈静脉球瘤患者呈或者稍高密度,MRI诊断有14例患者出现条状、点状血管留空低信号影,4例患者瘤内出现迂曲血管。
3 讨论
CT诊断方法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进行颈静脉孔骨质结构的清晰显示,并进行病灶内钙化情况的分辨[5]。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极高,能够对颈静脉孔区病变范围及肿瘤成分进行准确显示,这两种诊断方法格局优势、各具特征[6]。本研究中MRI和CT均能够对患者病灶部位、颈静脉孔增大形状及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并进行肿瘤成分的全面显示,CT能够对肿瘤内钙化情况给予清晰显示。MRI能够对病灶周围情况进行显示,并显示病灶与周围动脉及静脉的关系。综上所述,在颈部静脉孔区原发肿瘤临床诊断中应用MRI和CT诊断方法各具优势,将两种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具有显著临床诊断作用,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