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12-06樊兵臣
樊兵臣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担负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019-0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创新人才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因此,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思维是创新的力量和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善于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即生,课展开趣溢浓,课结束趣未尽。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在练习中,教师出示拓展题目:李师傅把一根长为6分米,宽为3分米,高为3分米的长方体木块从中心处用刀横截成两块小正方体的木块,其中一块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教师用PPT同时出示长方体木块被切割的动态图。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有部分的学生运用先算长方体的体积然后除以2的方式求小正方体的体积;而有小部分的学生会以直接算出小正方体体积的方式解题。就这样一个情景小设计,将求长方体体积的知识很自然地过渡到求正方体体积,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思考、總结得出求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将长方体体积的旧知转化为正方体体积新知的创新思维过程。
二、巧设疑问,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起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如,教师出示问题:1、一根2米长的彩带,用去它的3/4米,还剩多少?2、一根2米长的彩带,用去它的3/4,还剩多少?这两题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教师特意把两题放在一组,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或通过亲手画线段图来区分3/4米和3/4在题目中的不同含义,更加深切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课堂上像这样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维。
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在教学中得到保证,兴趣可在课外引发。因此,我在每周二的第三节课下课,开展了“数学兴趣大课堂”。由上一周的擂主设计并公示本周的一道思维训练题。我对设计者的要求是:一、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为主,但不能太难,让同学们“跳一跳,就能摘果子”;二、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四、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收集正确答案取前三名,星期三的数学晨读课两个班通报表扬,并进行颁奖。这样的活动,大家纷纷涌跃参与,效果很好。同时,老师相信学生,放手学生,不再束缚学生,学生人人争当“擂主”,和同学们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四、鼓励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解决求铁环面积的问题中,大家一致采用的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得到圆环的面积”。有一学生则提出可以把铁环从任意处切开,拉直,变成一个梯形,内圆的周长是梯形的上底,外圆的周长是梯形的下底,外圆半径与内圆半径的差为梯形的高,由此算出梯形的面积,就是此圆环的面积。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更新教学观念,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