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隧道技术切除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疗效分析
2019-12-06林明芳
林明芳
365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1,福建三明
365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福建三明
食管固有肌层下肿瘤是食管常见疾病,多发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最为多见,但是良性肿瘤不断生长,伴随着瘤体体积的不断增加,常会对食管造成压迫,引起梗阻或对周边脏器压迫引起相应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进行肌瘤剥除术,但其创伤较大,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内镜隧道技术已经成为内镜发展的热点,主要是通过内镜技术在食管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起一条类似于隧道的人工管状通道,并利用该隧道进行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直至消化道外的诊疗操作,既能够有效切除肿瘤,又能够有效保护黏膜层不受损伤,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2例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患者分别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5~58岁,平均(40.21±2.12)岁;平均瘤体直径(11.81±1.12)mm。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2~61岁,平均(38.15±1.98)岁;平均肿瘤直径(12.34±0.28)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手术费用(元)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d)对照组 26 66.38±11.71 5 326.96±203.25 5.38±1.28观察组 26 51.21±10.69⋆ 4 482.39±178.36⋆ 3.26±1.2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②凝血功能异常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前未停药,或服用华法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抗凝药物;③瘤体直径>3.5 cm;④黏膜下肿瘤外生型生长[1]。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给予低流量吸氧(3 L/min),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术中以CO2气体作为内镜的充气气源,在进镜前,在胃镜的前端安装透明帽,在发现病变口侧上方约4~5 cm处开口1.5 cm左右,建立黏膜下隧道,发现病变后在黏膜下逐步完整剥离肿瘤组织,用切开刀或电凝止血钳对可见的小血管和黏膜出血点进行止血。使用0.5%甲硝唑溶液进行腔道灌洗,剥离完成后用钛铗对隧道进行封口处理[2]。切除的肿瘤组织使用10%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送病理检查,确定切除组织的性质。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左侧卧位。在病灶的周围进行标记。通过内镜在病灶的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混合溶液,使病灶黏膜充分隆起,沿着隆起的边缘进行剥离病灶表面黏膜,充分分离病灶,并在病灶基底部剥离病灶,切除时密切观察出血和剥离情况,预防大出血和穿孔的发生。切除后视创面情况给予金属夹夹闭止血,已发生穿孔者,要尽量快速剥离瘤体,采用金属夹封闭穿孔,特殊情况下可联合腹腔镜同时进行手术。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黏膜下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一般患者无明显症状,多由内镜检查时发现,随着瘤体体积不断变大,易造成食管狭窄,从而引起梗阻症状,瘤体还可压迫周边脏器,如气管,可引起呼吸不畅或干咳。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两种,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特点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费用高。内镜治疗主要是内镜下肿瘤剥除术,但是由于食管无浆膜层覆盖,引起穿孔的概率增高,也成了内镜下肿瘤剥除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此外还易出现肿瘤残留或复发,因此限制了内镜下治疗的开展[3]。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隧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也为黏膜下肿瘤切除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法,并且能够达到更高的手术精度,已经成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的首选,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瘤体体积>3.5 cm,就需要外科手术进行治疗,预防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4]。
综上所述,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相较于传统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其手术精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同时可有效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