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高腔山歌之杨村过山溜研究

2019-12-04杨奕

北方音乐 2019年20期
关键词:歌词

【摘要】江西龙南县杨村过山溜是客家山歌的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流传的动人故事、高亢嘹亮的音调、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极具特色的唱法无一不展示了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本文通过对杨村过山溜的功用与由来、歌词、音乐本体、演唱特点及当代传承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阐释其艺术特征,进而揭示其史料背后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杨村过山溜;功用与由来;歌词;音乐本体;演唱特点;当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赣南客家山歌中有一种艺术形式称为“过山溜”,又名“过山邦”,几百年来口耳相传于江西省龙南县南部山区杨村镇、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夹湖乡、武当镇、南亨乡一带,其中杨村镇最具代表性,因此又被称为杨村过山溜。杨村过山溜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唱腔高亢激越,曲调自由悠长,是客家高腔山歌的杰出代表。

一、杨村过山溜的由来与功用

江西省龙南县南部的杨村是客家人聚居地,处赣粤交界,历史上称太平洞(洞即盆地),当地地形复杂,高山环绕。客家人为换取生活所需品,时常需挑着粮食到临省广东,沿途山高林密,为防与猛兽相遇,客家人高唱山歌。清脆嘹亮的歌声响彻四方,在山谷间回旋“溜”过,由此得名“过山溜”。

过山溜随当地自然山区环境而生,最初是为驱赶猛兽,正如当地人所说:“人先作威,虎躲藏;虎先作威,人遭殃。”在险恶的环境中提高音调、放大声量唱山歌,不仅可令猛虎生畏,为自己壮胆,同时还起到呼朋引伴、聚人同行的作用,降低了独自赶路的危险。此外,长途跋涉难免孤独,过山溜便又成为最好的消磨时光、缓解疲劳的工具,从而逐渐衍化成为山间小曲,歌唱爱情,诉说生活。

随着时代更迭,过山溜流传中慢慢分化出声乐和器乐两种形式,声乐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演唱方式,器乐则使用高音唢呐演奏,曲调多为原型和即兴加花变奏的多个乐段连缀而成,广泛应用于当地民俗婚嫁,成为仪式音乐的一个部分。可见,如今的过山溜已成为多种功能的综合体。

二、杨村过山溜的歌词研究

(一)歌词特征

杨村过山溜均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具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的完整结构,其首尾是简短的号子,中间的主体歌词为七言格律诗,多为四句式,俗称“凤头、猪肚、豹尾”。譬如传统过山溜曲目《唱只山歌显威风》的歌词:

哦喂!阿哥出门过广东,唱只山歌显威风!隔山老虎对捱走,寻到钱来转家中。

然而,实际演唱中诸多助词、衬词穿插其间,使歌词的长度不规则增长,成为长短不一的句子,体现出山歌典型的自由随性的特征。上例《唱只山歌显威风》实际唱词为:

哦喂!阿哥出门过广东,唱只(啊)山歌(哇)显威(呀)风(哟)!隔山老虎对捱走(啊),寻到(啊)钱来(哟)转家中(哟),哦喂!演唱时,已然感觉不到工整的七言体了。

过山溜的衬词和助词均没有具体实意,基本为加强语气和断词拖腔所用,演唱时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高音、强音、长音等处。其一般有三个作用:一是起威慑作用。例如首尾词“哦喂!”是一个嘹亮的号子,为全曲的最高音,穿透力强,来源于生活中的驱赶吆喝。其二,换气停歇的作用。村民上山过坳边走边唱耗气量大,且过山溜音调较高,一句唱完气息不够,则补充一些助词、衬词稍作演唱的停歇,同时可使演唱更加婉转,彰显“溜”的个性。例如杨村过山溜的代表作之一《细妹捡柴该子来》(“该子”意为这里),歌词如下:

哦喂!细妹(呀)捡柴该子来(哟),该子(呀)(尼)柴子(呀)打了(呀)堆(哟),摊开(呀)篾子来领绑(哟),绑好(呀)(尼)该子(呀)聊道(呀)来(哟)!哦喂!

其中出现的“呀、哟、尼”等把名词和动词断开,并不影响听者对歌词的理解,同时又与音调高低配合,可使演唱高音后稍作休息,补充气息。其三,渲染情绪的作用。过山溜中的许多开口音的助词、衬词都处于高音位置,如“啊、哎、喂、哟”等。众所周知,开口音利于发音,容易演唱出高音,这些词上唱出高音的拖腔在词句间做承接,振奋了精神,亦突出了过山溜这种高腔山歌浓郁的风格性。

(二)歌词内容

杨村过山溜的歌词内容以表现日常生活和描绘自然景致为主,例如体现山林险象的《唱只山歌显威风》、体现生活琐事的《细妹捡柴该子来》等,还有一些表达爱情的内容,例如《山歌好唱口难开》:

哦喂!山歌好唱口难开(哟),杨梅(哎)好吃树难栽(呀),阿哥(啊)好比梁山(啊)伯(哆),阿妹好比祝英(呀哎)台(哎)。哦喂!

新中国建立后,当地的生活蒸蒸日上,涌现了一批新改编填词的过山溜,歌颂了客家新生活,例如1983年改编后的过山溜《山村天线》:

哎喂!绿水(哪)如带(呀)绕山(哪)区(哟),层层(哪)新屋(呀)印朝霞(哟),簇簇(哪)天线(呀)闪光(哪)辉(啊)!电视(哪)天线(呀)闪光辉(哟),好像(哪)蜻蜓(哪)屋顶飞(哟),天南(哪)地北(呀)入荧幕(哟),收来(呀)山外(呀)春光(哪)美(哟)。哎喂!

近年来,当地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改编填词了一批反映当下新愿景的过山溜,例如《发扬客家好传统》展现了客家儿女积极发扬传统的新面貎:

哦喂!我来唱首过山溜(哟),客家(呀)儿女好优秀(哎),发扬(啊)客家好传(啊)统(哦),因为我是(呀)客家(哎)人(哟)。哦喂!

经由不同时期的歌词分析可以看出,杨村过山溜随着时代的变迁,映照出时代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传承与蜕变。

三、杨村过山溜的音乐研究

(一)調式

杨村过山溜为传统五声调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徵调式,比较有特点的是,调式支柱音“商”(即属音)在旋律中很少出现,甚至多数过山溜是缺少商音的四声徵调式,取而代之的是原本调式的副支柱音“宫”(即下属音),频繁出现在半终止、长音等调式重要位置。如《唱支山歌显威风》(引子、尾声略):

又如《细妹捡柴该子来》:

由上谱可见,半终止和自由拖腔处基本为宫音,商音全曲没有出现,重宫弃商的调式安排从一定意义上显现出偏向大调的属—主的色彩,加强了徵调式明亮、高亢的色彩感,突出直爽、粗犷的个性,此明显特征是过山溜和其他客家山歌的典型区别。

(二)旋法

在徵调式的基础上,杨村过山溜旋律中常用的语汇有mi sol la、sol la do、la do la三种,以此可以梳理出四音列:

这个四音列是过山溜旋法的根本,旋律进行万变不离其宗,旋律的走向有意绕开商音,围绕宫音进行,由此,全终止基本为do la sol的下行三音列。此旋法特点容易使音区升高,使过山溜的音区较多保持在中高音区,形成典型的高腔山歌的特点。例如《花山坑花多水都冇》的旋律片段(冇意为:没有),整体旋律走向呈迂回式上升,仅一个乐句,旋律便上升六度,进入中高音区。见下谱:

(三)节奏节拍

山歌的节奏、节拍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松散,接近散板,与传统散板不同的是,没有渐快渐慢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保持速度统一的原则下借助拖音达到自由的效果。杨村过山溜亦具有山歌节奏节拍上的典型特征,其常用拍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拍号多为3/4、4/4、5/4。比较有特点的是2/4在过山溜中较少使用,揣测这应该与其旋律音符含量大,节奏拖腔较多有直接的关系。2/4强拍更替较快,小节容量较小,限制了过山溜的自由发挥。

过山溜节奏节拍上自由的体现有两种:一种是拍号基本统一,运用各种长短结合的节奏并在其中插入较多的自由延长来达到自由的效果,可以参看上谱《花山坑花多水都冇》;另一种是使用无规律变化的节拍,进一步弱化强拍功能,同时弱化节奏的作用,节奏仅成为演唱歌词需要的基础载体,而通过强化长音和高音的时值来表现自由随性的风格。这一种是“溜”最自然的写照,亦是过山溜最常用的节奏节拍形式。譬如《妹子低头哥来了》(片段):

对于过山溜节奏节拍上的自由感的理解,还必须结合当地原生地理环境来看。过山溜真正演唱时并不是连贯进行的,而是可以不分句、段、小节自由停息,首先这与人们上山过坳消耗大量体力以致气息不足有关;其次,等待山谷间回音的消逝,避免演唱效果词句不清,也是原因之一。

四、过山溜的演唱特点

(一)假声真唱

杨村过山溜音域不宽,通常在一个八度以内,大多数只有六度,但演唱的声区较高。传统的演唱方法中高音一般都使用假声演唱,然而,过山溜是自然山野环境的产物,崇山峻岭之间假声虽有很好的穿透力,但音量不够宏大,并不能达到最原始的威慑作用。为了把声音送到最远处,山林中的客家人练就了一种假声真唱的本领,用真声补充假声音量的不足,用假声弥补真声较弱的穿透力,真真假假融为一体,形成上下统一的音色。演唱以腔带字,高音、拖音多安排于每小节后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强拍,同时,字随腔走,凸显了唱腔美。唱腔中将生活中的口语“尼(你)”“捱”(我)和衬词“啊、呀、哇、哟、啦”等安排在假声真唱的重要位置上,不仅便于发音,同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演唱风格,很好地突出了浓郁的客家风情。

(二)塞耳演唱

杨村过山溜的老传承人演唱时多保留了传统的塞耳演唱习惯,演唱高音时用食指塞住一边的耳朵,待换气或音区降低时短暂放下,下一句演唱又塞回。此种唱法与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高腔山歌的演唱有相近之处。这种演唱方式一来可以降低高音对耳膜的冲击,二来可以促进声音在头部的额窦内共鸣,使声音更为铿锵、明亮,乃民间演唱经验的体现。

五、过山溜的当代传承

杨村过山溜是龙南县特有的一种山歌种类,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尤具山野之风。其保存下来的传统曲目较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音协在组织《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编订时,将《唱只山歌显威风》等数首过山溜收录,对流传的过山溜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是过山溜第一次以正式文献的形式进行保存。此后,当地文化部门对过山溜亦进行过多次抢救性挖掘保护,同时结合时代审美,进行“老歌新唱”的改编,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3年的改编填词作品《山村天线》,还参加了赣州市民歌汇演,由于反响较大,一度成为流行民歌。

然而,由于杨村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加之其演唱音区高,唱法难度大,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等一系列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过山溜的传承。80年代后的一段时期内过山溜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杨村过山溜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局面,现有的传承人已寥寥无几,且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状态,能唱过山溜的人越来越少。为融入新农村的生活,过山溜衍生出少量的器乐曲目,主要形式是使用高音唢呐演奏过山溜曲调,应用于当地民俗婚嫁,这种形式来源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模仿,失去了过山溜这一原生音乐的独特性,反而丧失其传统保留的价值。

为推动过山溜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其受众面,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围绕过山溜进行各种改编创作探索:2007年11月,过山溜《太平盛世》参加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深受群众欢迎;2015年7月,小型原创客家山歌剧《过山溜》以过山溜音乐素材为主题,贯穿始终,讲述了客家儿女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的动人故事;2017年9月,过山溜入选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传承人进行表彰,对广大青年学习过山溜给予支持。这些举措对扩大过山溜的影响、展示客家风情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结语

江西龙南县杨村过山溜是客家山歌的中的一枝小花,绽放于山野之间,翘然于高山之上,其流传的动人故事、高亢嘹亮的音调、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极具特色的唱法无一不展示了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如今,过山溜正逐渐走出山林,在各种民间音乐展演、中小学课堂频频展现靓丽风姿。传统民间音乐正以新的方式搭建起与当代生活沟通的桥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滋养着中华血脉的“根”。

参考文献

[1]赣州地区民歌选编小组.贛南民歌集成[M].赣州:赣州地区文化局,1983.

[2]周耘.中国传统民间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3]刘晓春.客家音乐传承的文化生态[J].文艺研究,2008 (2).

作者简介:杨奕(1984—),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歌词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乐谱上的文字标记对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试论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色
谈声乐歌唱语言的吸气方式
浅析少数民族语言歌词及内容的社会功能
关于使用歌词辅助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思考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