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研究

2019-12-04祁敏

北方音乐 2019年20期
关键词:调性和弦

【摘要】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是美籍俄國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作为二十世纪中叶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给现代派音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和突破。

本文通过对《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的分析,从和弦的结构,调性思维的转变、多种调式的运用、和声的进行以及曲式等技法的运用,对作品进行解剖式分析。

笔者通过《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音乐作品研究,深层次地了解此作品的理论研究价值,为研究20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和声语音提供有效依据,也为后人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调式;调性;和弦;和声进行;俄罗斯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斯特拉文斯基与《彼得鲁什卡》

(一)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生平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罗斯人,出生在圣彼得堡,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和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之一。伊戈尔从小生活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歌唱家,与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都有很多的联系和交往;他的母亲是一个视奏能力非常强的钢琴家,因此,在父亲和母亲音乐熏陶的影响下,自幼就具有超强的音乐天赋。但他父亲并没有把他当成音乐家来培养,然而并没有停止他对音乐的强烈热爱和追求。

(二)《彼得鲁什卡》第一幕舞剧简介

《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近代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写的一部芭蕾舞剧。这出戏的第一幕描写了在1830年的狂欢节期间,在圣彼得堡广场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年长的木偶师控制着三个木偶,吹着长笛来吸引观众。在笛声中,三个木偶拥有了生命,他们并走下舞台,到广场中跳舞,让观众惊讶不已。

二、调性及调性思维的变换的研究

(一)中古调式

“在大、小调体系确立以前,是欧洲于中世纪形成的七声调式,十一世纪后发展为教堂音乐,也被人称为教会调式。它在中世纪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许多作曲家重新采用这些调式作曲。常见的中古调式有以下几种:多利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利地亚调式(多利亚六度、弗里几亚二度、利地亚四度)、混合利地亚调式(混合利底亚七度)、罗克利亚调式(罗克利亚五度)、伊奥尼亚调式、爱奥尼亚调式这几种。”“十六世纪末,教会调式多为复调音乐创作的基础,十七世纪随着主 调音乐的发展,近代和声的确立逐渐被大、小调式所取代。当然, 现在在一些爵士乐或是流行音乐依然可以看到教会调式的身影。”

从第一幕第一场第6小节(例1),是d调开始,在主旋律的短小动机中,还原7作为d自然小调中的升6级音的出现而展开了一个完整的d多利亚调式音阶。完整而直白地体现了对中古调式素材的运用,这种素材在整部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有了中古调式,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性展现出来。

(二)半音调式

半音化语汇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受到晚期浪漫派风格影响而在创作中使用,故半音关系成为其作品中一种常被强调的音程关系,而半音阶调式常产生于这些半音化的旋律线条中,虽然不常以主要调式材料出现,但可看作强调半音关系的另一种方式。

从第二场B段开始,半音化语汇体现得非常明显,故自然地产生了半音阶片段。

例1

(三)多调式

因受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重现古代或民间调式风格的影响,在大小调中引入各类调式的特征音,形成了除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外出现了多种调式的叠置,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出现多调叠置以及双调性。双调性与传统调性有同有异,也可以说,双调性是对传统调性的继承与发展,即传统调式与其他各类调式特征音的纵向以及横向的交替;另一种则是各类调式特征音的混合应用。斯特拉文斯基在他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形成多调式的创作,他这部作品对多调式的运用并非有非常严格的区分,常常因旋律需要或者是音乐风格以及剧本的需要而使用。

在这首作品中从第6小节开始(钢琴缩谱)(例3),第一钢琴的右手和左手各引入调式变音的情况是属于双调性的纵向交替。第6小节开始的第一个完整的旋律乐句,右手还原7作为d多利亚调式的特征音#6级出现,陈述的是d多利亚调式的特点;而左手则是由还原7以及#1的出现,体现的是b自然小调的特显。由此,一个完整的主题旋律由两个不同的调式材料构成,并且全曲一开始是d自然小调开始,在第6小节第一钢琴转成两个双调性呈现,是为了描述狂欢节时吵吵闹闹的集市,为后面的剧情以及音乐的需要做铺垫。

例2

三、和弦构成

(一)三度结构和弦

因为《彼得鲁什卡》这部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是以传统和弦为主,和弦材料的基础认识三度结构的和弦,而常用单独结构和弦—大小三和弦和各类七和弦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化运用方式构成这部作品的主要和声语汇。在结构的主要部分或是主要框架布局中,仍可分析出和弦以及功能性和声进行,也可看出即使不协和和弦的控制在这部作品和弦关系占有主导地位。

例3

从第一幕第一场B段131小节(例4)开始,第二钢琴是从I级主和弦开始,接入V级7和弦,但没有5音,右手是一个空八度平行进行,虽然这样的空八度会带来模糊主和弦的感觉,但和声框架还是运用传统的和弦及功能化和声语汇,这样的情况在这部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二)高叠和弦

1.三度高叠和弦

五个以上音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弦,即形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多位“高叠和弦”。斯特拉文斯基的高叠和弦在传统三和弦结构扩充的基础上,强调了固定低音的中心支持作用,并赋予了和弦的内部结构变化,使其具有统一的内核和多变的形态。

在第一幕第三场第37小节中,如谱例4,我们从钢琴声部就能看到,高叠九和弦出现,以最简单的纵向和弦的方法凸显出九和弦的音响。从这一小节我们可以分析到,G音上产生的九和弦,九音A 音级进下行解决到G音,形成后面的高叠和弦,此处连续的高叠和弦使音响效果更为紧张。

例4

2.非三度高叠和弦

斯特拉文斯基非三度叠置和弦结构,打破了大小三和弦为基础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构成新鲜的和声素材。其非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包含出四度叠置、纯五度叠置和二度叠置,形成了四度和弦、五度和弦或二度和弦以及上述和弦的混合形态。

从第一幕第一场的第85小节(例5)开始,为一个二度叠置和弦,纵向排列为大二度叠置,第一钢琴的左手与右手的D-E并置的和声结构。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和弦结构的特点之一,即并不是淡出的二度音程叠置,而是在有两个不同声部一样的音,二度叠置形成一个八度的音程。

3.复合和弦

例5

多重复合和弦区别于在传统三和弦的基础上扩充的高叠和弦,后者强调的是同调性内功能的复合,前者则属于不同调性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和弦叠合构成。虽然单独的一个复合和弦并不能直接产生双调性、多调性形式的和声进行,但和弦内部结构预示了双、多调性的内涵。

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和弦(三度结构或非三度结构)的同时纵向结合,形成的多重复合和弦或多重复合的和声层次,也是斯特拉文斯基和弦形态的一种重要构成方式。因此产生的双调性因素,这就是我们说的“彼得魯什卡和弦”把C和#F两个相差三全音滚洗的大三和弦叠合在一起,被看作是现代音乐风格开始的具体标志之一。具体在第二幕。

例6

4.混合结构和弦

附加音二度和弦。在第一幕的第一场第76-81小节,如谱例7(钢琴缩谱),从次谱例看出,以D和声大调Ⅰ级音上构成d-#f-a的和弦,省略三音,加入E音,形成d-e的大二度音程,称为附加二度和音,E音又为和弦的二音,所以又叫附加二音和弦。此处的谱例完全以二度关系的和声构成这一系列的音高素材,形成比较典型的附加音二度和弦。

例7

五、结语

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本文从和弦结构、多样化调性的运用、个性化的和声进行等方面分析了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的和声技法,可以看出斯特拉文斯基在美学观念和音乐语言上凸显出独特的个性。他创造性的思维影响了后期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并且对当代的作曲家仍有引导的意义。这部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转型之作,也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瑰宝。

斯特拉文斯基这部芭蕾舞剧表述了他当时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他在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中建立了一种新的模式。《彼得鲁什卡》中广泛使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他在这部作品中继承传统的同时凸显属于自己风格特点的音乐,他对传统音乐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调式调性、和弦结构、和声进行乃至节奏节拍和配器等诸多方面。具体表现为:在调式调性上,大量运用中古调式,并且对其进行变化,例如形成双调性以及多调叠置,汇成自己的调性语音;在和弦结构上,运用大量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三度高叠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以及用双调性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彼得鲁什卡和弦”,将其融入自己的和声语音进行音乐创作;在和声进行上,运用大量的平行进行以及模进的和声进行的创作手法来创作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不管是调式调性还是和声结构等等各方面,斯特拉文斯基不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原则,而是综合了多种原则进行整部舞剧的音乐创作。总而言之,他的创作风格引领着二十世纪初音乐风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冰洁.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的历程》的作曲技法及音乐风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石尚璇子.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织体音色结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7.

[3]吕佳.斯特拉文斯基舞剧音乐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D].吉林大学,2016.

[4]黄乔华.以和声角度分析斯特拉文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风格[D].山西大学,2016.

[5]周文婕.斯特拉文斯基不同创作时期复调思维表现形态的发展变异[D].上海音乐学院,2016.

[6]张琳斌.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交响曲中奏鸣曲式结构特征[D].山东艺术学院,2015.

[7]夏忆沙.斯特拉文斯基早、中期钢琴独奏作品的和声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5.

作者简介:祁敏,女,陕西西安,硕士,西安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

猜你喜欢

调性和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钢琴伴奏特点之解析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无处不在的首调唱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