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笑泪之间,与历史相遇
2019-12-04居居的可乐猫
居居的可乐猫
《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一部电影,7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阵容。
7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7个短片合为一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借助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历史背景中,将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作为全剧的开篇,《前夜》为我们讲述了在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中,黄渤扮演的修理工林治远是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限定的目标下,突破层层阻碍,在最后一刻成功保证了国旗的顺利升起。
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通过这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夕阳……这一幕幕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中的况味。
它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更感同身受的方式娓娓道来,细碎而温暖。
细细品味,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聚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与冬冬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这些画面熟悉而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充满烟火气息,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
如果僅仅是生活场景的再现,这个故事就远不会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诗意,才能跳脱当下的桎梏,进入新的境界。
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关于责任,关于承担,关于舍己为人,也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因为什么,但是,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瞬间,是他的高光时刻。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从生活的烦琐和平淡中跳脱出来,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导演徐峥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赋予其意义。
遥望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电影为了表现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使用了3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旗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
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讲述故事的手法,少了些戏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淡诉说的质感。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架构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唤起很多人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一次次被唤醒。当国歌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空烟花绽放,当《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煽情,也不用渲染,曾经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再次与观众不期而遇。
1997年,香港回归。这是刻骨铭心的全民记忆。悠悠22载,任世间岁月流转,万家灯火依旧通明,五星红旗依旧飘扬。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回顾电影中那些小人物的奋斗、牺牲、欢笑、泪水,我不禁感慨,祖国今天的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与影片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