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启示

2019-12-04张剑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性情绪理论

张剑春

(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社会情绪学习理论概述

1994年在美国召开的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会议上,专家学者首次提出了“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这一概念,它指儿童和成人理解与管理情绪、设定和实现积极目标、感受和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心、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以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过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在校中小学生的辍学、打架斗殴、偷窃、人际关系不良等行为及心理健康问题。同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人成立了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联合会(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致力于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的研究,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纵向访谈、多次重复研究等)证明了社会情绪学习不仅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问题有很好的预防效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2]。

2017年根据凯塞尔大学、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洛约拉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对82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受过SEL项目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在社会行为和态度、移情和团队合作技能以及学术上有更好的表现,此外,他们的问题行为及情绪痛苦更少,吸毒率更低,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长期的。同时,经过多个项目研究发现,SEL项目在宏观方面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并且每投资1美元在SEL项目,就会获得11美元的收益,SEL应该是一项国家长期计划[3]。

基于研究的结果,美国中小学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在西方国家受到了追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制定了基于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的课程方案,与此同时SEL在理论界也成为西方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CASEL逐渐形成了社会情绪学习的完备内容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自我认知(self awareness)、社会认识(social 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人际交往能力(relationship skills)、负责任的决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五个方面[3]。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美国SEL核心内容及内涵、维度

核心内容概念内涵维 度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为的能力;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具有良好的自信、乐观和“成长心态” 识别情绪 准确的自我感觉 认识到优势 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能够在不同情景下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有效地管理压力、控制冲动和激励自己;合理制定个人目标并根据目标努力。 冲动控制 压力管理 自律 自我激励 目标设置 组织能力 社会认知(social-awareness)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包括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理解社会行为及道德规范,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 同情心 尊重差异性 尊重他人 人际交往能力(relationship-skills)能够与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建立并保持健康和有益的关系;能够清晰地沟通,倾听,与他人合作,抵抗不适当的社会压力,创造性地解决冲突,并在需要时寻求和提供帮助。 沟通能力 社会参与 维系关系 团队合作 负责任的决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根据道德标准、安全问题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对各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做出评价判断,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识别问题 分析情况 解决问题 评价—反思 道德责任

注:上述表格资料来源于美国CASEL官网

基于这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美国各州均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州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五大领域制定了各自的培养标准,比如伊利诺伊州于2003年颁布了《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具体培养标准》,马萨诸塞州于2015年颁布了《社会情绪学习标准》,目前美国所有州均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和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在学前教育阶段制定了相应的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会情绪能力作为21世纪技能中的核心技能之一[4-6]。

二、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政策解读

社会性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共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无疑是其中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不断渗透,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逐渐被纳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体系,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中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学习的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这三份重要文件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南针和行动纲领,以下是三份文件中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概述。见表2。

表2 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文件 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教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人际交往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从《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看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经历了从模糊到细化,笼统到清晰的过程,比如《指南》中每个目标又细分了3~4岁、4~5岁、5~6岁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同时给予了教育实施建议。

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三点: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长期性,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性发展目标各方面是相互制约的,需要长期的渗透性教育达成的;二是社会性发展主要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7],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和依靠教学达成,要注意营造学习环境和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必须要基于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和努力,要创建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

(二)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特点

从上述的三份重要教育文件不难发现,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其内在实质是一致的,无论是《幼儿园工作规程》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突出强调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集体性”“社会规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点,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为例,在7个子维度中只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这个维度属于儿童“自我认知”范畴,其余6个维度都属于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范畴。不难发现,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着重突出儿童发展的社会属性,培养顺应国家社会需要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儿童应该具有更多的“共性”而非“个性”,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个国家的文化模式与政治经济制度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内在制约。

三、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启示

早在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下设的“入学资源工作小组”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学习与发展”可分为五个领域,即身体与动作发展、社会与情感发展、学习品质、语言发展、认知与一般知识[8],这一划分标准为后来各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包括我国学前五大领域的构建同样参照了美国的这五大领域,也就是说在SEL项目之前“社会情感发展”已经在学前教育领域提出并重视,社会情绪学习理论也并非CASEL首创或是一个新的学习理论,也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灵丹妙药,它只不过是对原有的儿童社会与情感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与细化,使得其内涵更具体,维度更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社会情绪学习已经在西方国家兴起,但是我国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的引入比较晚,最早对社会情绪理论学习进行介绍的国内学者是王福兴、段婷、申继亮三位,他们于2011年发表论文“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及应用”[9],之后陆续有一些学者对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进行介绍,但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对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方案进行翻译介绍,社会情绪理论还没有本土化,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匮乏。在学前教育领域,公孙一菲、许颖、徐鹏等人对西方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进行介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还比较陌生,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同样在幼儿园实践教育中,相比语言、艺术等领域而言,社会性教育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社会情绪学习理论与我国学前社会性教育的比较

(1)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上的差异

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的五个维度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即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负责任地做出决策,广义地讲“负责任地做出决策”也属于自我管理的部分,社会情绪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包括情绪识别等11个维度,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互动包括同情心等8个维度,因此它更加强调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个人服务,培养儿童个性,让其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继而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10]。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基础和前提,在此认识自我和自我发展基础上进而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负责任地做出决策,适应社会的发展(见图1)。因此“自我实现”是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围绕自我实现而展开,突出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存在,体现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图1 社会情绪理论教育的内在逻辑

相比社会情绪学习理论,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出发点与重点是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通过社会性学习使儿童具备爱祖国、爱家乡、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自尊、自信等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社会品质只是附属在儿童的社会性当中,并不是重点,换句话而言,其社会性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让儿童能够适应社会,更多地反映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2)在儿童社会性教育实践上的差异

基于SEL理论的提出和项目研究,西方国家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尤为重视,认为社会情绪学习对儿童学业、社会性等方面有显著成效,因此提出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与课程方案,包括PATHS课程(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Curriculum)、Strong Kids课程、Strong Starts课程[11-13],通过实施相关课程表明SEL课程在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都颇有成效,因此SEL课程得以大力推广与实施。

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的五大领域教育,社会性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其他领域教学过程中和日常活动中,社会性领域的教学课程相对较少,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缺乏类似于CASEL的研究机构和项目,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政策文件与课程方案,尤其到小学阶段,儿童的社会性课程更加匮乏,社会性教育实践与相关课程短缺,因此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对我国学前社会性教育的启示

(1)基于研究的顶层政策与课程设置

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其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阶段也逐步认识到儿童社会性的重要性,比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初期,在五大领域基础上加了“学习品质”这个领域,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也认识到非智力因素、人际互动、个性品质的重要作用,但相对国外我们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实证性研究,缺乏CASEL一样的社会性理论研究机构,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从上至下的教育政策文件与课程体系,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从学术研究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实践,需要联合行动,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土壤。

(2)制定适宜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

如前所述,我国儿童社会性教育目标更多强调个体的集群性、社会性,缺乏对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重视,而后者恰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我们的儿童在创造性、批判性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儿童存在一定差距,而在社会认知与社会人际交往中又占有一定的优势。从社会性发展目标制定来看,增加对儿童自我认知与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固然一个国家与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我们取长补短,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兼具国际化能力的学生是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的使命。

(3)构建有效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机制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环境的影响,相对教学这种显性课程而言,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隐性课程更加重要,这是国内外社会性教育的共识,在实施社会性教育中强调教师与家长的榜样行为,强调儿童游戏的重要性,让儿童在生活中、游戏中通过观察、同伴交往等形式获得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14]。在学前教育中,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相较于儿童的言语能力、健康水平等,难以进行测评,因此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机制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研究基础上建立从家庭到社区的联动机制,注意发展环境的协调性与整合性,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一体的良好氛围与课程资源[15],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社会性情绪理论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