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胃镜下表现
2019-12-04段亚群
段亚群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为小儿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之一,可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秋冬季、学龄前儿童多发,平均年龄为6岁[1]。具体病因不详,可认为各种致敏因素进入人体后通过免疫应答,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大小血管的血管壁,造成无菌性血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道症状(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炎及肾脏损害[2]。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发病8周内多可自愈,但复发率高,1年内达30%~40%[3]。临床上,对于出现典型皮疹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易于诊断,但有些患儿以腹痛作为首发症状,尚未出现皮疹,这时极易与外科急腹症混淆,延误治疗时间。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胃镜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帮助临床对出疹前的过敏性紫癜作出及时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3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16例,均有腹痛症状,表现为阵发性脐周剧痛,伴皮肤紫癜者18例,其中腹痛先于皮疹发生者12例,伴消化道出血者2例,伴关节炎者1例,伴肾脏损害者0例。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30例,腹部彩超提示肠壁增厚者19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至十二指肠降部,观察所见消化道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红斑、溃疡及异常增生等情况。并在胃窦处取病理活检,完成嗜酸性白细胞及肥大细胞计数。
2 结果
13例患儿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胃底、胃窦黏膜有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像为主;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光滑,未见异常;3例患儿电子胃镜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可见胃底黏膜充血水肿,见条索样或片状糜烂,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光滑,未见异常;15例患儿电子胃镜诊断紫癜性胃十二指肠炎,具有过敏性紫癜典型改变,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暗红色红斑略高于黏膜表面,有的部分融合,表面覆盖白苔。所有患儿病理表现均为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腺体未见异型及化生。嗜酸性白细胞及肥大细胞计数均无异常升高。见图1。
图1 过敏性紫癜患儿胃镜下典型改变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自限性急性出血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其病理特征是广泛的真皮内毛细血管炎,病理变化是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发生免疫性病变,引起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浆液性渗出并有炎症细胞浸润[4]。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有研究表明,约2/3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可出现消化道症状[5]。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一些发生腹痛先于紫癜的病例,表现为阵发性脐周剧烈疼痛,加之过敏性紫癜患儿往往白细胞、CRP等炎性指标会反应性升高明显,故常被误认为急腹症,如阑尾炎等,诊断难度大[6]。胃镜检查可以在镜下判断是否存在十二指肠球降部黏膜的特征性改变,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率。当然,还有一些患儿胃镜下胃底、胃窦、十二指肠黏膜无特异性改变,那么对这类患者可以在排除活动性溃疡等禁忌证及急腹症后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强龙2 mg/kg)诊断性治疗[7]。从临床治疗经验上看,大部分过敏性紫癜患儿对激素很敏感,能够迅速缓解腹痛症状。若腹痛仍不能缓解,需注意是否合并肠梗阻等外科情况,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其他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物还有抗过敏药:维生素C、钙剂、氯雷他定、孟鲁司特等,H1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对于重症患者可予甲强龙冲击治疗[15~30 mg/(kg·d)]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8]。治疗时还应监测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注意疾病累积肝、肾等其他器官。过敏性紫癜复发率高,而饮食不当时导致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9],故在患者住院及出院后均对其进行饮食管理宣教。饮食应以刺激性少、营养高、易消化类食物为主,忌食鱼、虾、蟹类海鲜、坚果、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类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也可选择维生素C、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10]。穿着衣物应选择棉质透气材料,洗澡选用无香肥皂,减轻香料等添加剂对机体刺激。
综上所述,近50%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在胃镜下具有典型的黏膜改变,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病变(充血、水肿、高于黏膜表面的暗红色出血斑等),通过胃镜检查可对无皮肤紫癜表现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做到早起诊断,从而尽快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