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抑郁的中介作用和睡眠质量的调节作用
2019-12-04侯绪婧李文福陈美媛邵晨冉钟倩倩李功迎
侯绪婧,李文福,陈美媛,邵晨冉,钟倩倩,李功迎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自杀是导致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1]。自杀意念是仅产生伤害或者杀死自己的想法,但并未形成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2]。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杀的素质-应激模型指出个体自身素质和外部应激环境共同导致自杀的发生[3],应激环境多指压力性生活事件,自身素质则包含生理和心理素质[4]。但同样的压力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所有个体产生自杀意念,表明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5]。研究表明抑郁是自杀意念的重要预测变量[6-7],而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8],由此抑郁可能是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变量[9]。睡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元分析和追踪研究均表明睡眠质量是自杀意念的重要风险因素[10-11],低质量睡眠与自杀行为显著正相关[12],高质量睡眠可以降低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的影响[13],由此好的睡眠质量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调节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某医科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睡眠质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探讨抑郁和睡眠质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压力性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研究,为大学生自杀防御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从鲁西南某医学院校随机选取5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均由经训练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自习室进行。回收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1.09%。其中男生217名,女生284名,城市生源大学生221人,农村生源大学生280人,大一173人,大二203人,大三109人,大四和大五共16人,平均年龄(19.37±1.351)岁。
1.2 调查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人[1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测量入组大学生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该量表共27个项目,用于评估过去6个月中在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方面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得分越高表明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越多。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7。
(2)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采用李献云等人[15]修订的贝壳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 BSI-CV)测量入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该量表共19个项目,用于评估过去一周内的自杀意念状况,并获得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两个维度得分。项目1~5用于评估自杀意念,项目6~19用于评估自杀倾向。本研究使用项目1~5评估自杀意念,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强。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99。
(3)抑郁自评量表
采用Zung[16]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量入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用于评估当前或过去一周内的抑郁状况。得分越高表明抑郁倾向越明显。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2。
(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采用Buysse 等人[17]编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量入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括19个自评项目和5个他评项目,用于评估最近一个月内的睡眠状况。本研究使用前18个计分的自评项目。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49。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层次回归分析变量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用PROCESS插件[18]验证调节效应。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研究数据均来自自评,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效应[19],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程序控制方法(具体方法可参考[8]),并使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进行诊断。结果发现,未进行因子旋转情况下,共有2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1个因子的解释变异量为12.933,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研究中的数据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
2.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表1列出了生活事件、自杀意念、抑郁和睡眠质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矩阵。结果发现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抑郁和睡眠质量显著正相关,抑郁和睡眠质量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2.3 抑郁的中介作用分析
参照以往中介效应检验流程[8],以自杀意念得分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得分为自变量,以抑郁得分为中介变量,以性别、年龄、年级和生源地为控制变量,运用层次回归分析依次检验回归系数。表2模型三的数据表明,生活事件得分对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52,P<0.001)。在加入中介变量抑郁后,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影响的回归系数变小,但依然显著(β=0.189,P<0.001),表明抑郁在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2 抑郁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2.4 睡眠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
参照以往调节效应分析流程[20],检验睡眠质量在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作用。由表3模型四可知,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和生源地的影响后,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的交互项(中心化后的乘积)对自杀意念的解释力依然显著(β=0.173,P<0.001),说明睡眠质量在生活事件影响自杀意念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进一步运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1[18],采用Bootstrap方法验证该调节效应。按照均值和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的标准,将睡眠得分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分析不同睡眠质量下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发现睡眠得分在低、中和高水平下,生活事件影响自杀意念的效应分别为0.0003、0.0023和0.0043,置信区间分别为(-0.0013,0.0018)、(0.0011,0.0034)和(0.0029,0.0056)。睡眠得分较低时包含0,表明当个体的睡眠质量较好时,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没有预测作用,而睡眠得分在中和低水平时,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如图1。
表3 睡眠质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图1 睡眠质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研究结果,提出抑郁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设,并得到层次回归分析结果的证实,即压力性生活事件可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抑郁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考虑到睡眠质量优劣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睡眠质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较高时,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其自杀意念没有预测作用,而当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处于中低水平时,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其自杀意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睡眠是压力性生活事件影响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高的睡眠质量可以降低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21-23],表明个体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下,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研究还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睡眠指数显著正相关,印证了以往关于生活事件易导致焦虑抑郁[8,24]以及降低睡眠质量[24-25]的结论,表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8]或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26]等,将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并影响睡眠质量。研究发现抑郁、睡眠指数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7, 23, 27],表明抑郁情绪容易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而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降低自杀意念。
本研究发现,抑郁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睡眠质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调节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还会通过抑郁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具体而言,压力性生活事件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即大学生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越多,其可能产生的抑郁情绪越多;同时大学生抑郁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即与抑郁评分较低的大学生相比,抑郁评分较高的大学生产生的自杀意念较多。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家庭、教师和同学的支持与帮助,还需要树立正确的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因此,较高的同学、亲朋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具有重要作用[8],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压力时紧张和无助,有助于缓解其抑郁[28]。本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睡眠质量较好的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难以对其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而对于睡眠质量中等偏下的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会导致其产生自杀意念。结果表明睡眠是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间的保护性因素,该结果与以往关于睡眠紊乱导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风险升高的研究结论一致[29],也印证了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的结论[30]。因此,保障大学生较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降低其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自杀意念的产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