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老年髋关节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19-12-03凌源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凌源122500
王 艳( 凌源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 辽宁 凌源 122500 )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指的是把麻药注入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同时也被称为腰麻[1]。本文就选取了100例需进行老年髋关节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给予0.5%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观察组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等比重腰麻。对比分析其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进行老年髋关节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已征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订了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具有手术禁忌的患者、具有蛛网膜下腔阻滞禁忌的患者以及同时伴有其他重大并发症的患者。参照患者的入院治疗的次序,按1:1比例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29,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8.1±2.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28,年龄为70-86岁,平均年龄(78.5±2.3)岁。上述资料显示,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2组患者均在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0.1 g以及阿托品0.5mg,引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侧卧位体位,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开放上侧上肢静脉,在麻醉前注入林格氏液300-500 ml,并准备好麻黄碱等升压药、急救用品、器械等[2]。手术时,2组患者均取侧卧位体位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且均采用L3-L4间隙进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置人25号针内针,见脑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速度均为0.10m/s) 。对照组患者注人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0.75%布比卡因2ml与脑脊液1ml配置)2.0-2.5 ml,观察组患者注人0.5%罗哌卡因等比重液(0.75%罗哌卡因2ml与脑脊液1ml配置)2.0-2.5 ml。向硬膜外腔头端置导管3 cm并固定好导管。2组患者均在体位不动的情况下静卧20分钟,让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固定进行手术。每2分钟用针尖测试麻醉平面,20分钟后麻醉平面不足的患者应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麻醉平面仍不足的患者应注入2%利多卡因5-8 ml。患者的血压低于90/60mmHg或低于原基础血压的25%时即视为低血压,应当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 mg。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min应给予阿托品和常规面罩吸氧,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在手术过程中,每3分钟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3 观察指标:术后对患者持续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效果中,患者舒适、无痛,术中无任何不适为显效,患者有轻微的不适、疼痛或者牵拉反应为有效,患者需较大量辅助药或改全身麻醉为无效。其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寒战。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资料及观察结果,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以(n,%)表示,行卡方(x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5 结果
5.1 2组麻醉效果对比: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P<0.0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2组麻醉效果比较(n,%)
5.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 论
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手术中[3]。而目前临床上有关老年患者利用罗哌卡因进行腰麻的实例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老年髋关节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上文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在相比之下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2组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原因分析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药理特征较为相似,都属于新型性胺类局麻药,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较低,用于腰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然而,临床研究表明,罗哌卡因脂溶性较低,因此,罗派卡因进入粗大的髓鞘的A纤维比溶脂性高的布比卡因慢且弱。对患者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脊神经前后根及脊髓吸收缓慢,对神经纤维的阻滞起效慢[5]。所以,罗哌卡因完善的麻醉作用较布比卡因出现较迟,有利于患者机体充分代偿以及静脉回流,对患者的回心血量影响也较轻,麻醉后患者的循环系统较为稳定[6]。因此,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观察组患者较高,很明显,罗哌卡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麻醉效果更好。
总之,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且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被选择性地运用于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