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乐亭大鼓演唱艺术

2019-12-02刘书宇

读天下 2019年28期
关键词:艺术效果

摘要:乐亭大鼓是集说、唱、演、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它凭着演员演唱和鼓板、三弦伴奏来表现书中的内容,叙述描写着各式各样人物性格、不同的环境和气氛。

关键词:乐亭大鼓;人物性;艺术效果

乐亭大鼓的艺人们为了追求大鼓艺术的“馨”和“声”的艺术效果,在多年的演唱实践中,陆续完善了说、唱、表、奏的演唱形式。运用一张嘴、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生动地刻画一人、一事、一物,咫尺之间,呼唤千军万马,一招一式,展现人物精神。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活积累、扎实的演唱基础、娴熟的表演技巧探索高深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望腾云而感祥龙”的艺术效果。

起始是说:乐亭大鼓艺人在演出时,通过语言叙述将观众引入所要演唱的故事里,再经过夹叙夹议演绎故事情节的发展。鼓词,是由唐代变文衍化而来,经民间艺人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在北宋末年形成较规范的鼓词格式,俗称“平话”。乐亭大鼓就是沿用平话的讲述的方式,叙说历史上的人物、公案传奇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艺人只凭着一张嘴,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来交待故事内容、情节、刻画人物,并配合适当的手、眼、身、法、步等细微动作,做到声情并茂。

乐亭大鼓的道白使用的是纯正的乐亭语言,运用的是乐亭话的舌、唇、牙、腔吐字发声技巧。艺人们讲究发音正、吐字清,正像鼓书谚语中说的,要“咬字如擒兔,字字圆如珠”。在这方面,艺术大师韩香圃造诣尤深。他在说唱中,善于运用精心提炼的乐亭语言表达各种各样的人物,且其文辞雅俗并用,独具特色。

虽然鼓书中的形象没有像舞台上那样鲜明地展示给观众,但却通过演员的精彩描述和表演,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清晰、明白地交待给观众,其惟妙惟肖地讲述时的情、境却将观众被眼前所听、所见牢牢地吸引住,变成观众心中所动、所有,被书中的内容所感化,因而使演唱达到最佳的效果。

再配以唱:大鼓的唱,是说的进一步深化,是演说者在说的基础上,运用优美动听的乐曲感染观众,是在说环境中调解观众情绪的一种手段,更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说平话是讲述故事,只说不唱。后来,乐亭民间艺人在讲述评话时,尝试着融进了当地民歌、俚曲,并配以鼓、板、三弦,由说而不唱升华到又说又唱,他们运用民歌曲调,填写附和书中情节、情绪的唱词,演示给观众。平话配上了音乐,使原本鼓词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观众。经各代艺人不断完善、丰富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说唱艺术风格,发展成为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发声、吐字、行腔、润色技巧,讲究“吐字归音”。要求演员在演唱时所发出的声音宽厚、流畅、自然,要做到“字正腔圆”。从前,民间说唱演出虽没有扩音设备,艺人们也都必须将自己的所演唱的内容传送给在场的每一个观众。其韵味技巧是艺人们在多年的演唱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在遵循乐亭话音韵的基础上,还要讲究巧、俏,像靳文然在《拷红》中唱:“那位老夫人……”他从喉腔内发出的“那位”和“老”字,再利用舌尖抵向上腭,轻松巧妙吐出的“人”字是那样独具魅力。由此可见,乐亭大鼓独特的演唱技巧是强调声腔的作用,故而乐亭大鼓亦称为“乐亭腔”。由民歌和其他乐曲提炼升华而来的乐亭大鼓的腔调,经历代艺人们不懈努力,越来越丰富、充实,达到了“俗中见雅、雅而不俗”,进入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辅以表演:在戏剧中,演员不仅会说唱,还要讲究“做派”,行话叫“做戏”。乐亭大鼓演员也同样是不只凭说、唱来叙述故事、情节,也要配以适当的表演,也要“做”。就是说大鼓演员在演唱时要进入角色,说唱表演故事,演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因而在说唱中也需要辅助于手势、眼神、举止姿态,做到形神兼备,使所要演唱的故事更加生动。乐亭大鼓的艺术前辈们在多年的演唱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表演手段。他们在探索表演上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也就是说演员在演唱时,把故事里的各种人物、环境中的不同形态、情景、气氛,在说唱,夹叙夹议的同时充分表现出来。而在时时变换各种不同人物的时候,还要时时退出角色,再面对观众演讲故事,这个过程也正像戏剧中的“出戏、入戏”一样,不断地变幻着表演的方式、扮演人物,有时需要叙述,有时需要演唱,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大鼓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鼓书艺人为了充分表现演唱内容,在演唱时注意表达声、情的基础上,适当做出指示性的动作,以提高观众对大鼓的欣赏效果。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乐亭大鼓各派系艺人的表演、交流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特点主要还是运用“眼睛”,用眼睛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把观众吸引到自己身上来,把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意图、感受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使自己的表演更具魅力。

大鼓表演时,根据所演唱的内容有文、武两种风格。文讲儒雅,武有气势。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都能够使大鼓演唱得活起来、动起来。

煊染伴奏:大鼓进入说而兼唱的阶段后,伴奏主要凭借着鼓板和三弦,充分运用板式、拍节、音乐来烘托演员所演唱的故事情节中的气氛、环境、人物感情,为吸引观众,艺人们采取鼓板加花、伴奏溶入民歌、戏曲音乐等,使演唱的故事更加丰满、更生动。

伴奏在大鼓演出中起着托腔保调、煊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清末大鼓艺人王恩鸿在演唱时不仅曲调新颖、舞姿俏美,更练就了一套娴熟多变的鼓板伴奏技艺,从而在演唱时赢得了广大观众。乐亭城有个西盲艺人吴清,他在演唱实践中,刻苦创下了灵活多变的鼓板技巧。只要他一出场,那高超的鼓板技艺和优美的动作就令人精神振奋,征服了在场观众,都聚精会神地欣赏他的演唱。

在三弦伴奏上,先师们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他们不仅在伴奏节奏上起到托腔保调的作用,在提高演唱效果上也花费了很大工夫,曾名噪一时的盲人琴师刘占银,诸如粘、扳、揉、扣等三弦技巧无不精湛,他运用各种技巧为演员在演唱时托腔保调,艺人们都愿意请他伴奏,说他“弹弦能治嗓子病”,尽管是有所夸张,但足以说明他的三弦演奏技巧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经历代艺术家的精心锤炼,形成了“说入境、唱入情、演入神、奏和谐”的独特艺术风格,人民群众喜爱,享誉于艺苑。

作者簡介:

刘书宇,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艺术效果
谈话剧表演肢体语言的运用
浅谈话剧音响的艺术效果
浅谈灯光的艺术效果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
舞台灯光艺术效果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舞台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织物组织对陕西土织布的艺术效果的影响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