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行使教育惩戒权
2019-12-02王萌
教育不能放弃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熊孩子”闹事,该如何管教?今年4月,广东省司法厅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此条规定引发舆论关于教师如何管教、惩戒学生的热议。
有的教师表示:“管教学生就像玩鳄鱼拔牙的游戏,你不知道哪颗牙什么时候会一下子咬住你,让人提心胆吊,就连大声教育学生心里都得忐忑半天。”教育惩戒权原本就应该属于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约束学生的一把“戒尺”。现如今惩戒却成了教育的禁区。为了区分“教育惩戒”与“体罚学生”,更为了让教师敢用、会用、用好这把“戒尺”,我们应对教师惩戒的界限、惩戒的原则、惩戒权的使用范围和程序等进行细化和规范。
行使惩戒权还需法律来撑腰。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目前尚未对教师惩戒权的行使细则予以明确界定。再者,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或是对学生实施惩戒,如引发严重后果谁来承担责任,同样需要明确规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新加坡所有中小学可以处罚学生,包括允许并授权教师(当事教师除外)鞭打违纪学生。法国规定更加细化,学生犯不同的错误,就有不同的惩戒方式。比如学生学业不合格,要留级处理;比如打架,迟到,旷课,要被罚写作业;假如错误更严重,可以开除。在澳大利亚,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诫室,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就会被请到警诫室,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要求学生赔礼道歉或写检查,最严重的是开除。如果还不起作用,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德国的法律规定也比较严格。比如学生逃学,家长要交罚款,孩子要在社区服务一段时间,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之,惩戒权立法是教育的需要,建立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条文来规范惩戒权,使学校和教师有了惩戒学生的“尚方宝剑”,操作起来有法可依。
家校社应协同起来,编制行使惩戒权的“教科书”。规范行使惩戒权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促进其成长。惩戒权的行使应是充满智慧的,简单粗暴的惩戒手段不可取。惩戒应让学生付出适当代价,但不会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具体而言,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当今的社会舆论下,教师成了高危行业。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教师屡屡陷入被投诉、被开除的困境。我们需要社会媒体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育儿观。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教师协会、家长会、学生家长亲子课堂等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惩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广大家长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学校需明确惩戒的方式和程序。《条例》列举了学生可以被惩戒的若干情况,但是对惩戒手段是什么,却语焉不详。因此,要想打消教师和学校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的种种顾虑,就要明确惩戒的方式和程序。比如学生屡次动手招惹其他同学,教师应立刻对该生进行相应的惩戒。第一次发现可以口头批评教育,学生继续动手,教师可以对其罚站,如果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可以将其交给学校相关部门教育。这样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细则,并事先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方案解读,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就可减少面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质疑。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设立监督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區的做法,成立由责任督学、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委会代表等组成的惩戒权监督委员会,共同商议监督惩戒方式,以更好行使教育惩戒权。
三是惩戒权应以爱与智慧为“药引”,对症下药。学生在受到批评管教后难免会感到难过,因此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应当根据特定的情境,灵活选用合适的惩戒方式和手段。例如,学生的性格不同、抗挫能力不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此外,教师还要做到因时因事因地行使惩戒权。例如:当教师在全班面前惩戒学生时,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帮助犯错学生改正错误。当教师单独教育学生时,应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交流,充分站在学生立场。当学生认识到错误后,要加以肯定,刚柔相济,学生往往能心服口服。
四是家长要理解尊重教师,让惩戒权更有底气。教育学生不只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家长的责任,家校协同育人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但是,当前一些家长,一方面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教师,希望教师可以严加管教,另一方面又见不得孩子受到一丁点儿批评和惩罚。若孩子在学校因犯错误受到批评,家长还对学校和老师不依不饶。这是目前学校和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最大障碍。教师如果时时面对家长的怀疑,那么“佛系”教师会越来越多,谁还会激情满满地去教育学生呢?因此,家长要认识到适当的惩戒有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必要的敬畏之心,获得应对挫折的“回弹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出具体的惩戒细则,作为教师管教学生的行动指南,教师要把惩戒当成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加上家长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教师惩戒权的正能量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成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王萌,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秦 岩
读者热线:010-62003489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