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延迟皮瓣在修复足部远侧半深度创面中的应用

2019-12-02通讯作者朱典勇胡福兴杨学林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内踝血运植皮

王 强(通讯作者) 朱典勇 于 磊 胡福兴 杨学林

( 解放军89医院烧伤整形科 , 山东 潍坊 261021 )

足部创面十分多见,多由撕脱伤、挤压伤、烧伤、电烧伤、热压伤引起,特点是创面深,血运差,坏死广泛,尤其是涉及足部远侧半创面,大多合并肌腱或骨质外露,植皮难成活,多需皮瓣修复。但常用的转移皮瓣难以达到远侧半,游离皮瓣虽然可以修复,但需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术后观察频繁,不适合基层推广。笔者单位在传统的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应用基础之上,设计皮瓣延迟手术,2期再转移修复创面。自2012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此类皮瓣修复足部创面19例,与传统的内踝上皮支皮瓣对比,探讨内踝上皮支延迟皮瓣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该组共19例,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14)岁。致伤原因:挤压撕脱伤11例,钢水烧伤2例、电烧伤4例、热压伤2例。创面最大面积17cm×12cm,最小5cm×4cm,均为Ⅳ度,无法植皮,均波及足部远侧半,4例合并创面感染,术前3天每天温水浸浴,感染控制后手术。

2 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腰联合麻醉,术前以多普勒听诊器在内踝上2-8cm范围听诊胫后动脉皮穿支,标记最低位的2支穿出点,创面清创后,即进行皮瓣设计,以足内踝至胫骨内侧髁的连线为轴线,以标记的2支低位皮穿支为蒂设计逆行皮瓣,皮瓣最远端可达膝关节平面,按创面大小纱布取模,较模子大20%面积切取皮瓣,将深筋膜包含在皮瓣内,皮瓣剥离时深筋膜与皮下缝合数针防止深筋膜撕脱影响皮瓣血运。至旋转点附近约5cm时即停止剥离,蒂部保持3cm宽度的皮肤蒂不切断,观察皮瓣血运后将皮瓣再原位缝合。足部创面以负压敷料覆盖,完成皮瓣延迟术。12-14天后进行2期手术,足部创面去除负压敷料,根据创面情况可无需清创或再次清创,将内踝上皮支延迟皮瓣按原切口再次切开剥离,直至蒂部穿支血管附近,根据是否便于转移,可选择1-2个穿支及周围2.5cm皮下组织为蒂,也可完全切断皮肤蒂,只保留穿支及周围软组织形成皮下蒂,皮瓣覆盖足部创面,供瓣区形成的缺损另取中厚皮植皮。

3 术后治疗:术后负压引流48-72小时,抗生素治疗3-7天,观察皮瓣静脉回流及动脉血供状况7天,14天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外形,患足功能恢复,术前及术后血循环情况。

4 结果:该组19例,皮瓣面积最大者达到30×12cm, 最远端达膝关节平面,皮瓣覆盖至足趾近节;最小者达到18×4cm,最远端达膝关节平面下约10cm。其中16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术后皮瓣远端边缘约2-3cm有发紫,静脉回流略差,未给予特殊处理,最终完全愈合。皮瓣弹性及色泽良好,外形臃肿较轻,患足术前及术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无变化,血循环无减弱,修复后患足功能良好。见图1-4。

图1 足部远侧半电烧伤创面

图2 内踝上皮支皮瓣形成延迟

图3 皮瓣延迟术后

图4 2期转移并植皮术后成活

讨 论

足部远侧半深度创面临床不少见,该部位皮下脂肪少,大多合并不同程度肌腱或骨质外露,此类创面1期植皮或延期植皮成活率低,即使勉强成活瘢痕挛缩明显,可导致瘢痕性疼痛,破溃和行走障碍,大多需皮瓣修复。常用的转移皮瓣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虽能修复较大创面,但大多仅能覆盖足部近侧半创面,远侧半难以覆盖,超供血范围设计往往导致皮瓣远侧段坏死,导致修复失败。游离皮瓣如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等可以修复远侧半创面,但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时间长,大多需要离断吻合足背或胫后动脉,患足血供进一步受损,术后皮瓣需频繁观察血运,一旦吻合口血栓可能导致皮瓣全部坏死,皮瓣成活后大多臃肿明显,后期需多次手术修整,难以在基层推广普及。因此足部远侧半深度创面的修复仍然是难题。

皮瓣延迟术可以促使皮瓣内血管增生,可以使蒂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加皮瓣的成活长度和面积[1-2]。常规的内踝上穿支皮瓣由胫后动脉皮穿支供血,穿支皮瓣最远端供血范围为小腿内侧面下2/3[3],大多不超过膝关节下10cm,本组经过延迟术后,皮瓣设计达膝关节平面仍成活良好,已较常规皮瓣延长10cm,证实延迟术确能明显增加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范围,是形成超长度皮瓣的血供基础。延迟后的皮瓣已足够覆盖足部远侧半创面。内踝上皮支皮瓣由胫后动脉皮穿支供血,皮瓣形成不损伤主干动脉,不影响伤足血供,皮瓣剥离在深筋膜层,操作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该处皮瓣脂肪厚度小,转移后臃肿较轻[4-5],符合微创美观的手术趋势。皮瓣延迟术较1期皮瓣转移修复增加1次手术,但反而利于电烧伤、热压伤、挤压伤等创面的处理,因为此类创面有渐进性坏死特点,1次清创难以彻底,早期皮瓣覆盖感染率偏高,而2期手术时坏死已停止进展,再次清创较易彻底,此时修复是理想时机[6]。皮瓣延迟术的不足之处是2期手术皮瓣与基底有粘连,2次剥离时较初次剥离略有困难。

总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延迟皮瓣形成面积大,长度长,成活率好,修复足部远侧半深度创面具有诸多优势,是目前修复此类创面的较理想方法。

猜你喜欢

内踝血运植皮
指尖血糖监测判断断指再植术后指体血运的临床效果
疼痛护理管理在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一种手外科血运观察指示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不同植皮方式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对粉碎性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烧伤植皮手术及其注意事项
二期植皮联合VSD与传统打包技术修复慢性创面的疗效比较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