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效果
2019-12-02曹卫权张国平
曹卫权 成 章 张国平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 , 广东 清远 511500 )
上肢骨折在临床发生率较高,主要为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常见的上肢骨折包括肱骨干骨折、尺桡骨近端骨折、腕骨骨折、掌骨骨折等[1]。患者上肢骨折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上肢活动受限。对上肢骨折患者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方法治疗,会造成上肢愈合畸形或不愈合,严重影响其上肢功能,降低生活质量[2]。手术为临床治疗上肢骨折的常用方法,传统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且容易引发较多并发症,降低患者治疗满意度。本研究将微创下内固定术用于上肢骨折患者治疗中,旨在研究其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数据收集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7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共110例,根据固定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5)。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19-63岁,平均(40.13±8.52)岁,骨折类型:肱骨干骨折23例,尺桡骨骨折17例,其他1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0-64岁,平均(40.17±8.53)岁,骨折类型:肱骨干骨折24例,尺桡骨骨折18例,其他13例。2组资料进行比较后,结果差异不大(P>0.05)。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上肢骨折;均有明确外伤史,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粉碎性骨折者;合并骨质疏松者;合并神经系统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有治疗禁忌证者。
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对骨折位置进行麻醉,部分患者行全麻。取卧位,明确患者骨折位置,采用可透射线于骨折处进行开口,将骨折部位充分暴露,随后进行骨膜剥离修复、矫正骨折部位,复位效果满意后置入钢板,并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固定后对切口常规缝合,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组行微创下内固定治疗。方法:于骨折部位行近端或远端开口,对血管、组织进行保护,切口深度应>骨膜厚度,分离皮下隧道进行骨膜剥离操作。复位满意后置入钢板并在导钻引导下妥善固定,期间在C型臂机下对钢板内复位情况进行详细观察。术后操作与对照组一致。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法(VAS)[3]对患者进行测评,总分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重。
5 结果
5.1 2组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少(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5.2 2组术后并发症分析: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3.64%,对照组为16.36%,2组并发症率相比,观察组相对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讨 论
上肢骨折在临床常见,致伤原因较多,包括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撞击伤等。近年来我国上肢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运动障碍、局部肿胀等,严重者可出现上肢臂丛神经下血管损伤[4]。对上肢骨折患者需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否则会留下一系列后遗症,影响患者上肢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
过往临床对上肢骨折多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方法治疗,疗效被临床所肯定,但具有较多缺陷。传统钢板固定术创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中对骨膜、软组织剥离较多,会对骨折断端血供造成一定影响,容易增加术后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与预后[5]。且手术切口较大,缺乏美观度,术后疼痛较重,不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近年来微创理念不断推行,微创技术也逐渐成熟,微创下内固定术逐渐用于上肢骨折治疗中,此手术既符合微创美观理念,还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与传统钢板固定术相比,微创下内固定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痛苦轻等优势,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术中使用钢板和螺钉锁定结构对钢板进行固定,可减少钢板与骨面的摩擦,减轻对骨折断端血供的影响,可有效预防术后出现缺血性坏死,提升手术安全性[6]。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微创下内固定治疗后,患者手术切口、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等指标与常规固定治疗的患者相比,均明显更好,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疼痛评分更低。提示微创下内固定术在上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效果理想,可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与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使患者快速康复,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