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在鼻骨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019-12-02赵晓丹闻丽姣
赵晓丹 闻丽姣
( 1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13 ; 2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
鼻骨位于面部正中央突出部位,骨质较为脆弱,与周围连接密切,极易在外力因素影响下出现骨折。根据临床统计,每年鼻骨骨折治疗约占耳鼻喉科半数以上[1],属于临床常见颜面类面部骨折类型。患者常出现局部肿胀、鼻骨畸形、鼻出血、视力下降等症状,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通气功能障碍,呼吸困难。尽早对鼻骨骨折病症做出准确诊断,判定骨折类型,对于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X线平片诊断只能展示简单鼻骨骨折病情,影像分辨率较差,在部分骨折移位不明显、复杂颜面损伤诊断中应用效果不佳,无法准确展示细小骨折,且裂伤、疼痛感、磨损等情况均会对影像诊断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诊断工作准确性。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排螺旋CT逐渐在临床普遍起来[3]。该项技术能够将鼻骨解剖结构、骨折细节完全显示出来,帮助医护人员从多角度、多方位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鼻骨骨折移位,指导鼻骨骨折临床治疗,获得了普遍认可。本文主要对多排螺旋CT在鼻骨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鼻骨骨折患者,其中49例患者在术前接受X线平片诊断,作为对照组,49例患者在术前接受多排螺旋CT诊断,作为观察组。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42.51±6.37)岁,病程2-75小时,平均病程(38.46±10.02)小时,其中拳击伤14例,碰撞伤19例,坠落伤8例,车祸伤8例。观察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4.05±6.11)岁,病程1-72小时,平均病程(37.28±9.85)小时,其中拳击伤11例,碰撞伤16例,坠落伤9例,车祸伤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均符合鼻骨骨折诊断标准;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鼻出血、鼻骨畸形、鼻部肿胀等症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精神正常,能够正常沟通。
2 方法: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诊断,观察组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具体为: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诊断,设定电流为250mAs,电压为140kV,调节准直为16cm×0.625mm,各扫描层以及间距均设定为2.5mm。在实施检测时,指导患者进行保持仰卧位,内收下颌,在与眶耳线横断位置相平处开始扫描,逐渐向眉弓、上颌门齿处移动,在扫描完成后,采用常规方式实施三维重建,设定重建层厚度为1mm,采用容积重现显示鼻骨冠状位、立体影像。由3名经验丰富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对以上所得扫描图像进行判断评价,经探讨得到一致性意见。
3 观察指标:(1)2组鼻骨骨折诊断检出阳性率。(2)2组诊断不同鼻骨骨折类型检出阳性率。不同骨折类型判定标准:单纯Ⅰ型:骨折线未出现移位现象;单纯Ⅱ型:骨折线发生移位;粉碎性骨折:贯穿骨折线数量超过2条;复合型骨折:患者存在鼻骨骨折,且伴随周围连接骨骨折;骨缝分离型:缝隙骨两端出现错位或者骨质裂缝超过2mm;其他类型:包含多种,例如上颌骨突骨折、鼻泪管骨折等。
5 结果
5.1 2组诊断鼻骨骨折检出阳性率对比:观察组患者鼻骨骨折阳性检出率为97.96%,对照组为81.63%,2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2组诊断鼻骨骨折检出阳性率比较(n,%)
5.2 2组诊断不同鼻骨骨折类型检出阳性率对比: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其中单纯型骨折24例、粉碎型骨折11例、复合型骨折9例、骨缝型骨折3例、其他类型鼻骨骨折2例。观察组对不同鼻骨骨折类型检查阳性率为单纯型骨折24例(100.00%)、粉碎型骨折10例(90.91%)、复合型骨折8例(88.89%)、骨缝型骨折3例(100.00%)、其他类型鼻骨骨折2例(100.00%),对照组不同鼻骨骨折类型检查阳性率为单纯型骨折19例(79.17%)、粉碎型骨折5例(45.45%)、复合型骨折7例(77.78%)、骨缝型骨折2例(22.22%)、其他类型鼻骨骨折2例(100.00%),其中观察组单纯型骨折、粉碎型骨折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581、5.238,p=0.018、0.022),2组诊断方法在复合型骨折、骨缝型骨折、其他类型鼻骨骨折阳性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x2=0.400、1.200,p=0.527、0.273)。
讨 论
鼻部包含外鼻、鼻腔、鼻窦3部分,外鼻鼻骨位于鼻根部左右方,呈现三角锥形,属于颅骨延续突起,鼻骨上方呈现厚且窄,具有稳定性,不易发生骨折[4]。而鼻骨下部位薄,属于软骨结构,肌肉以及皮肤组织附着在其外部,呈现宽片式。在解剖学分析中,鼻骨与上颌骨额突、泪骨、额骨鼻突密切相连[5],形成鼻额缝、鼻下颌缝、缝间骨。在受到外界刺激时鼻骨容易发生骨折错位,同时对临近骨结构造成间接损伤。鼻骨骨折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主要从暴力性质、作用方向、作用强度考虑,临床骨折范围与畸形包含种类复杂。常见有:(1)单纯性鼻骨骨折,鼻骨单侧或者双侧骨折;(2)骨折伴骨缝分离,例如鼻额缝、伴鼻颌缝、鼻骨间缝等机构发生分离;(3)鼻骨复合型骨折,是指鼻骨骨折、上颌骨骨折、眼眶骨骨折、鼻中隔断裂等多种骨折现象同时出现[6]。因此,临床在诊断鼻骨骨折病症时,应详细考虑鼻骨解剖特点与常见损伤特点,给予有效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骨折部位,改善面部美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往常临床诊断中主要使用X线平片技术[7],由于平片分辨率、摄片技术、鼻骨骨折结构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X线在鼻骨侧围检测具有较大局限性,只能用于双侧鼻骨诊断工作。同样在错位性骨折以及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窦壁骨折、骨缝分裂也具有较高漏诊率[8]。普通CT检查虽能够避免X线漏诊情况,主要是由于多数骨折线表现为横向,冠状扫描与骨折线保持相互垂直,准确显示横向骨折线,但容易遗漏纵向骨折线,二维显示图未能将复杂骨折全貌展示出来,也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且扫描速度慢,扫描信息不连贯,展示图像质量差,存在明显锯齿状伪影,诊断价值有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逐渐开始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在数分钟内重建平面,避免患者长时间受射线照射[9],在无间隔扫描基础上不同部位从多角度、全方面观察鼻骨骨折情况,清晰显示鼻骨骨折部位、范围大小、损伤程度、移位旋转角度等,构建骨折线以及骨折部位空间关系,防止由于体位关系漏掉骨折线,也可以在兴趣区薄层重建后,使用二、三层重建,观察更加细小骨折以及游离碎骨片,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10]。在此期间,可以根据观察舒适度合理调整最佳角度,将不同角度骨折骨折部位以及骨折类型图像完全暴露在视野范围内,进行旋转式观察,有效弥补传统诊断的不足,复合型骨折显示率获得很大提升,方便医护人员更好观察到骨折部位解剖结构以及相邻结构空间布局,减少误诊率与漏诊率,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准确诊断依据。在本文中,将多排螺旋CT用于诊断鼻骨骨折,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鼻骨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单纯型骨折、粉碎型骨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0%、90.9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这2种骨折类型阳性检出率。在陈祖荣等学者研究中,选取36例鼻骨骨折患者,均分别应用多排螺旋与X线影像学检查,多排螺旋骨折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X线骨折检出率(P<0.05),与本文结果相一致[11]。可以看出,使用多排螺旋CT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鼻骨骨折部位进行大范围扫描,在不需要患者移动情况下,在任意间层以及层厚处实现多次横断面重建,完全显示较为隐蔽、复杂骨折病情。通过重建表面进行数字模拟成像,与任意轴或角度形成旋转,提供真实整复模型,帮助医护人员准确判断是否出现骨折以及骨折发生类型。
综上所述,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能够从横断面、矢状、轴位等多个方面完整扫描骨折形态,为临床治疗矫正提供直观依据,有效控制误诊、漏诊发生,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极高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