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学学困生家庭因素研究

2019-11-30赵亚斌

学周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精准扶贫教育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贫困地区,基本上每个中学都会存在“学困生”,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学生辍学的人数较多,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也造成“学困生”人数增加。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因素造成。目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下,辍学率和“学困生”人数有了明顯的改善。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特困地区;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3-018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179

“学困生”的存在,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同样也是家长的难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表现。那么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家长更应该怎么去管孩子,家庭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切的问题有待我们探究。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在农村中学里面,即使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没有一点减少。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应该好好学习,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只有自己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大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是特困地区家长对于学生过分溺爱,想着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实际上,应该让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尽可能地学会分担家庭的困难,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寒暑假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都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不能一味纵容孩子,更不能在孩子选择奋斗的年纪让他选择了安逸,这样就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毛病,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二、“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

(一)生活条件差,心灵易遭受伤害

由于家庭条件的缘故,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所以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一般比较差。再者,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发展,学生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时段,父母却不在身边陪伴,缺少管教。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会有各种表现,而父母不能很好地在身边陪伴、引导,就容易产生一些隐患。学生年龄较小,不易约束自己,就会和一些不良青年在一起,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同时,遇到一些突发事故,不能很好地自救,使自己受到伤害。还有,“留守儿童”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普遍较差

人们经常提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在生活习惯方面通常表现得不太好。具体表现如下:不打扫卫生、不洗脸、不洗澡、性格孤僻、作息不规律、吃饭不及时等。久而久之,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会造成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容易生病等问题。

(三)“留守儿童”基本上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但辍学率较高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普及力度的加大,只要是适龄儿童,在规定范围内都要接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免费上学,对离家比较远的学生还给予了相应的住宿补贴,鼓励学生上学。但是,在“留守儿童”群体里仍存在着较高的辍学率。由于缺少家长的及时管教,在上到初中一二年级时,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会抵抗不住社会的诱惑,觉得上学没意思,外出打工还能挣钱。同时受到了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辍学的影响,这些人辍学外出打工,冬天回到家,打扮得时髦,头发染得各种颜色,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就会羡慕。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较高。

三、家长忽略了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很多农村家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基本上读到初中毕业就选择了辍学,家长对于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觉得没有什么奇怪的,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变低。其他家庭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会默默地学习这种不好的行为。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家长忽略学生的教育或者是提出过严甚至苛刻的要求,都会严重违反学生成长的规律。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或挫折,家长都能把它看作学生成长或学习的机会,就会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亦非一日之暖”。特别是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或者不良习惯,父母应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应当了解学生改正缺点及不良习惯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提醒是理性的批评,而不是情绪的发泄。在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的时候,有很多的父母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毫无情面地训斥、指责、辱骂等,严重地伤害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逆反、抗拒心理。父母教育孩子,批评要讲技巧,“友情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份礼物。激励、宽容、提醒三大观念,决定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提升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谈农村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策略[J].江西教育,2010(30).

[2]丁霞.农村初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赵亚斌(1982.4— ),男,汉族,甘肃定西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 “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精准扶贫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精准扶贫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