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9-11-29秦萤雪覃小林
秦萤雪 覃小林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跨区域发展流动性增强,而大多数高校又普遍分散在新疆省外,使得省外高校的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培养发展的精神家园。近年来,许多高校大量招聘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这不仅是针对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工作需要,更是国家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团结教育进程,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带头人作用,促进新疆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工作举措。
关键词:新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区域,民族众多,宗教氛围影响浓厚。新时期立足于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的发展背景,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力度,鼓励扶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高校学习交流。随着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许多高校迫切的需要扩充辅导员队伍,增加了新疆籍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职位。
二、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设岗的必要性
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只有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角度去思考,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性研究分析,多方向多角度的选聘、培养管理队伍。才可以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开设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岗位正是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现。
(一)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特点,造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新疆少数民族辅导员生长环境同样来自新疆,对新疆学生从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宗教文化的认识相比其他辅导员更加深刻,不管是从沟通交流方式上还是性格特点上,先决条件更优于其他辅导员开展这项工作。师生之间的亲近感的增加,更有利于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
(二)汉语水平的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内地高校辅导员对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几乎为0,而语言作为一种纽带,是高校辅导员展开工作的一扇窗户,当沟通交流受到阻碍时就会影响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外界的交流互动,形成“小聚居”的校园生活特点,影响自身的进步发展。
除此之外,在遇到校园突发情况和需要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时,因为许多边疆地区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兄弟姐妹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因經济条件限制,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比较低,语言交流就成为家校联系一大阻碍,影响高校日常管理的实效性。
三、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新疆辅导员队伍的选聘结构缺乏多样性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着不同成长环境以外,他们还有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甚至不同信仰所塑造的思想观念。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选聘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时,主要以招聘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为主,而笔者认为高校在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规划上欠缺多样性的考虑,少数民族辅导员管理队伍的结构过于单一。介于地域的特殊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各个民族间相似的成长环境促使彼此间的了解程度不断深刻。而一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较其他民族的同学而言有着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当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选聘单一时,无形会使与其他辅导员老师与同学的心理距离。这无疑会增加与其他教育者之间的隐性障碍。
(二)高校新疆辅导员缺乏专业技能,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增强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扩大招生规模,适度运用经济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出疆就读的学习机会。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增加,促使高校需要招收大量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但是许多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的普遍学历水平不高,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素养较低、业务技能有待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处理问题时没有依据和参考,其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高校新疆籍贯辅导员工作流动性风险较强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比较特殊的区域,受宗教氛围影响浓郁。许多少数民族以宗教信仰为文化根源,影响着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习惯、子女教育、婚丧嫁娶等等。许多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在院校工作几年以后,考虑到个人家庭的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放弃了内地的工作。这使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在外工作的流动性风险增强。
四、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培育高校“双语”工作者,缩小语言文化障碍
语言的文化差异影响着少数民族之间深入交往的重要因素,“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掌握基本的双语沟通能力,有利于与学生之间的进一步深入交往,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可,逐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同学交往,减小汉语文化的不适性。
(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学生,减小工作流动性影响
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对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的大量的需求下,通过校内对学生骨干的发展培养,可以最具效率和质量保证的打造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考核,对学生的深入了解,降低了工作流动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增加专业知识培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管理人才
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的招聘门槛相对其他职位标准较低,因此许多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十分欠缺。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基础,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高校定期开展业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提升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可以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管理。
(四)尊重少数民族辅导员选聘多样性,重视政治立场为关键考核因素
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的招聘应考虑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性,多样性选聘辅导员管理人员,语言不是必要的考核标准,反而有时会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例如维吾尔族的学生更愿意和维吾尔族的老师进行交流谈话,这从思想政治教育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分裂主义不断制造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这更需要内地高校在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考量时,重视政治立场的坚定性这个关键银色。守住,建好学校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选聘培养一批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亮剑的工作者,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这不仅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更承接着国家安全稳定,新疆地区长治久安的使命。
内地高校的新疆籍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比普通辅导员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多,不仅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需要努力为党和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志刚.论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整治整合能力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11(03).
[2] 万秀丽.西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主题[J].科学·经济·社会,2009(02).
[3] 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8.
[4] 徐伯才.民族思想政治教学导论[M].民族出版社,2011.
[5] 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6] 陆喜元.成正兴.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态的特色研究[J].民族论坛,2010(06).
[7] 王颖.人口流动与新疆民族关系初探[J].新疆社科论坛,2002(01).
作者简介:秦萤雪(1992-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覃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