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企业是否需要实行工时管理?
2019-11-29郭刚
当前,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从管理中找效益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从粗放的项目管理状态向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提升是必经路径。此外,伴随着工程建设模式转型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开始尝试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业务,新型业务模式更需要勘察设计企业重视管理和基础建设。例如,成本+酬金合同是国际上工程项目的常见合同模式,它要求承包商或者项目管理服务商对自己的投入有精准的预估和科学的控制,而以工时为基础的工作定额体系是其重要基础。工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勘察设计企业都曾尝试建立工时定额体系和进行工时管理。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大部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展并不顺利,大家普遍认为做工时统计费时费力、没有实际效果,故而怨声迭起。那么,勘察设计企业要不要实行工时管理呢?
工时是什么?
按照《工时消耗分类、 代号和标准》(GB/T14163-2009)的定义:具有平均熟练度的操作者,在标准作业条件和环境下,以正常的作业速度和标准的程序方法,完成某一作业所必须的总时间。就勘察设计行业而言,工时就是具有平均熟练程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在标准的工作环境下,以正常的速度和标准的程序完成某一标准图纸设计的时间。典型的工业勘察设计企业的工时定额标准,如表1所示。建筑勘察设计企业的工时定额标准,如表2所示。
工时是怎么来的?
工时定额,古已有之。目前可以查阅到最早的关于工时的文献是我国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李诫出版的《营造法式》,其中有10卷专门介绍各工种在各种制度下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工时定额就是“工钱”,你干多少活,就值多少钱。近现代的工时基本上是从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开始的,他在1911年出版发行的《科学管理原理》中首次提出了标准工时定额的概念,后续虽有各种流派,但大都是对工时测定方法的不断演变与深化,直至衍生出来一门学科—IE(工业工程)。
工时定额在生产制造业运用得最早,也最为成熟。勘察设计行业推行工时定额也比较早,其中化工、电力等行业相对成熟。工时定额一开始是由行业协会推动各勘察设计企业运用,近年来,随着项目复杂程度的加剧、外部环境的变化、领导重视程度降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出现,工时定额逐渐被边缘化。
表1 工业勘察设计企业的工时定额标准
表2 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工时定额标准
工时定额究竟起什么作用?
工时定额是勘察设计企业管理的基础与灵魂。工时管理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判断勘察设计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工时定额是确定员工奖金的依据。这是目前多数勘察设计企业工时定额最常规的、甚至唯一的用处。此处的工时就是勘察设计企业常说的“工分”,干了多少活就有多少工时,根据工时就可以算出员工当月、当季或者当年的奖金。现行的各勘察设计企业“产值”也是工时定额的一个表现形式。
工时定额是员工工作效率测量的依据。工时定额是“具有平均熟练度的操作者”进行设计工作时的“标准”时间,若员工最终统计结果高于标准工时,实际上他的工作是不称职的,一方面需要对其技能进行提升,以达到“标准工时”;另一方面在计算奖金时应该进行“打折”,以促进其技能提升。这部分作用尚未得到勘察设计企业的普遍重视。
工时定额是工期确定的依据。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类型确定后,在工时定额合理的情况下,它的标准工期就应该是确定的,各专业的工期也应该是确定的,这样也可以避免出现业主随意压缩工期的现象。如果客观情况下确实需要赶工期,企业可以选择高于标准工时效率的人员组成工作团队或者增加人员供给。
工时定额是企业成本核算的依据。勘察设计企业的成本最为核心的就是人工成本,而不同技术水平的人的单价应该是不一样的,通过企业总体人工成本与总体工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换算出企业的人工单价以及不同层级员工的人工单价。
工时定额是企业产能平衡的依据。勘察设计企业招聘人员的常态是各部门(专业)制定计划,或者根据需要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招聘计划,但为什么是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这个数量的员工,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往往要么凭经验,要么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通过工时的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究竟是哪个专业产能过剩、哪个专业产能不足,由生产管理部门提出招聘需求,这样会更加客观。
工时定额为企业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企业管理就是不断平衡、不断补短板。究竟哪个部门、哪个专业是短板,可以通过工时数据进行判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勘察设计企业购买专业软件往往是“谁叫得凶叫得响,谁就能更新快”,但很有可能这个专业的效率已经很高了,不是“短板”,应该给另外的专业进行配置,但在缺乏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决策者很难判断谁需要、谁不需要。
图1 工时管理流程示意图
工时定额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时定额如此有用,为什么很多勘察设计企业没有使用呢?究其原因,工时定额当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由于勘察设计行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勘察设计行业“重技术轻管理、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很多领导往往只把工时当作计算奖金的依据,而忽略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
其次是环境变化。业主的需求日益多样,很多项目以及项目的很多情况并没有成熟的定额与之对应,往往是进行“类比”“打折”处理,长此以往,工时的权威性被削弱,工时的地位江河日下。
再次是工时滥用。很多勘察设计企业最初有较好的工时定额基础,但之后被滥用,搞科研项目时要给工时,有重大贡献时用工时奖励,获奖时也发放工时,有的勘察设计企业的员工参加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也有跟部门要工时的现象。工时被滥用,导致没有标准,最后领导也没办法,只好一“废”了之。
最后,也是最重大的问题,工时没有“管理”。很多勘察设计企业沿用的是行业协会发布的工时定额标准,没有自己的定额标准。很多勘察设计企业的工时定额是上世纪90年代发布的,历经多年也一直没有更新,而这么多年来,生产工具、人员、项目类型都有较大的变化,原来的那套工时定额标准很多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当然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把工时管理起来迫在眉睫。
如何进行工时管理?
一般工时管理包括工时定额确定、工时运用及工时维护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工时定额确定。一般有三种工时定额确定的方法:经验判断法、历史记录法、作业测定法。经验判断法就是凭经验估算出工时消耗而制定定额的方法;历史记录法是根据过去生产的原始记录和统计数据来推断同等内容工作的时间标准;作业测定法可以直接或间接观测工作者的操作和记录工时,并加上评比和宽放,利用事先分析好的时间标准加以合成,得出标准工时。这三种方法中,作业测定法更适用于生产制造型企业,而经验判断法、历史记录法更适用于勘察设计行业。一些勘察设计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统计工时就是采用的“历史记录法”,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客观一些。
工时应用。工时定额确定了,并不能一劳永逸,它必须被用起来,而且它的运用渠道必须要足,不能仅仅停留在奖金发放上。只有把工时定额用起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才能实实在在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只有用了才能有机会对工时定额进行管理。
工时维护。工时如何维护?只有各专业人员工时填报准确,工时维护才会有基础。这就要求在工时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业务的发展需要定期进行工时定额更新。
“勘察设计企业是否需要实行工时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勘察设计企业只有把工时管理好,企业的管理基础才会扎实,才能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