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9-11-29刘卫华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切除率复发率创面

刘卫华

上消化道早期癌是指病变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病变,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去具有癌变可能的病变,临床若不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生癌变,而早期癌可演变为进展期癌,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1]。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式,早期切除病变组织后可显著提升患者5年存活率,改善其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的提升,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成为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术式,但对选用何种术式治疗效果更优,尚存在一定争议[2-3]。鉴于此,本研究将探求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96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48例。试验组中女22例,男26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4.26±4.71)岁;病灶直径(13.26±3.14)mm;病变位置分布:胃体10例,贲门9例,胃底10例,胃窦4例,食管15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28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3.84±5.22)岁;病灶直径(14.16±2.84)mm;病变位置分布:胃体12例,贲门7例,胃底9例,胃窦6例,食管14例。纳入标准:均经病理及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灶直径<20 mm;知情研究目的,签署同意书;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病变;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伴有精神系统病变、严重内科疾病及急性感染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方法检查,术前1周停止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剂,并依据患者血凝情况调整用药量。术前禁食、禁饮6~8 h,术前5 min予以2%利多卡因口服,患者取左侧卧姿,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术中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维持其呼吸道通畅等。

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确认病灶部位,于病灶黏膜下注射0.01%的肾上腺素与美兰混合液,内镜下将病变黏膜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后,隆起病灶部位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对于病灶直径>2 cm者,则采用分片切除方法治疗。病灶组织切除后,用热活检钳行止血操作,必要时可用钛夹夹闭创面,术毕,取出切除物送检。

试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确认病灶位置后,在靛胭脂染色或窄带成像指导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标记病灶边缘,随后沿着标记处用HOOK刀切割黏膜,使病灶组织充分显露后,沿着边缘剥离病灶组织,即将剥离结束时在病灶根部用圈套器行完整切除。热活检钳电凝处理出血点、创面小血管,必要时可用钛夹夹闭创面,术毕,取出切除物送检。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禁食24 h,予以补液、抗生素等常规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经内镜检查记录两组病灶完全切除率,完全切除:内镜下显示基底、切缘组织无癌灶残留,无需追加治疗;记录两组并发症(消化道狭窄、出血、穿孔)发生情况;两组术后24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4]评估,总分为10分,其中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术后随访6个月,经胃镜检查记录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疼痛分级属于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创面愈合时间/d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8 13.26±2.61 75.62±5.22 10.35±2.14试验组 48 7.11±2.19 57.32±4.29 6.38±2.06 t值 12.506 18.765 9.260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完全切除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疼痛程度比较 试验组疼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疾病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疼痛程度比较[n(%)]

3 讨论

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不断的改变,该病患病率日益增加,患者若不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给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5]。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最为有效的方式,既往临床多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虽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对人体消化道结构具有一定破坏性,影响生理功能,且给机体带来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6]。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逐渐应用于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其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及染色处理,确认病灶部位,随后对正常组织和病灶组织进行剥离,最后将病灶完全切除,不仅可获取较高的完全切除率,还可减轻机体创伤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完全切除率较对照组高,可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中可充分的发挥超声内镜的优势,不仅可为医师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还可准确的确定病灶部位、癌症浸润范围等,同时还可确认肿瘤的来源,利于将病灶组织完全切除[8]。且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将直径>2 cm的病灶组织一次性完整的切除,避免多次手术,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创伤性,避免术后肿瘤再次复发,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9]。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虽然可取得不错疗效,但仍不可避免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彭廷发[10]研究认为诸多并发症发生可能与病变部位、抗凝、合并症等有关,因此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把控手术禁忌证,加强胃肠道减压、抗感染、止血等综合处理,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不仅可提升病灶完全切除率,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利于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切除率复发率创面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消化道溃疡能否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