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19-11-28秦伟江陈柯均王张鑫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注意力

秦伟江 陈柯均 王张鑫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是要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输通道,也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通道。根据项目组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熟悉程度与其政府信任水平之间并不具备显著的因果关系。这也揭露出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低效或失效现象。无法获得大学生有效的注意力,可能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教导教化功能失灵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下,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观察视角。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优化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注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历来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是要把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能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期以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已经习惯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专业媒体来生产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模式。这种“宣传”模式的建立和运行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执政党和高校垄断了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渠道,而大学生基本上不能接触到其他信息传播渠道。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优势,执政党和高校能够大规模地供给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实现了统一学生思想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政治目标和教育目标。

然而,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基础。信息网络化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呈现出信息过量供给的场景。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自我化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群体出生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富裕”时期,在享受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自身个性也获得了极大释放。在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反抗意识,勇于怀疑权威,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正在被打破,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自我更新,适应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评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提升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离不开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说,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但是缺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估。

思想政治课到底具备怎样的功能?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承担着教导教化功能,能够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政治信息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向学生传递特定的信息,特别是关于执政党和政府所具有的强大统治和管理能力的信号。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执政党和政府强大能力的体现。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能够对执政党和政府能力形成深刻的体会。

为了能够在经验层面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评估,项目组选取H大学保定校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选择同一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可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的一致性。本项研究通过测量和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导教化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程度,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熟悉程度与教导教化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

项目组选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熟悉程度”作为自变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中国近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测量的具体做法就是,根据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了10道題目来让受访者进行回答。在每一道测试题中,都有1个基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标准答案,同时设置了3个干扰答案。选择标准答案者,得1分,选择干扰答案者,得0分。通过计算受访者对于10道测试题目的回答情况,就可以得出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熟悉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熟悉程度的范围从0到10分,得分越高,表明熟悉程度越高。

从注意力分配的角度出发,高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面临着一个多任务环境。高校是一个各种意识形态信息的集散地,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竞相争夺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欧美国家意识形态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了强势意识形态,借助“普世价值”的外衣在高校中广为传播。与此同时,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实质性的发展,无法对一些重大社会转变做出有效的解释,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面对多任务的外部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能对社会政治生活做出有效解释,还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流行性。只有这样,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过程中,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层的现象。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要对各种意识形态信息进行分类,从而使得自身注意力在进行分配时出现了分层现象。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学生注意力分层存在着多种作用机制。①专业承诺机制。专业承诺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忠诚度,是学生愿意跟专业组织维持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专业承诺机制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组织使命和目标的信赖性、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留守的意愿。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内化于专业课程内的,因此,专业承诺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接触主流意识形态。②显著性机制。学生们往往对于显著或生动的信息赋予很高的权重或者关注度,对于不显著或不生动的信息则赋予较低的权重或关注度。显著性机制主要通过学生在获取信息时所选择的媒体类型和动机来发挥作用。③媒介素养机制。这是一种信息解释机制,其实质就是学生获取、辨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会影响到注意力的分层。获得信息的途径、对待媒体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使用媒体的习惯都是媒介素养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注意力分层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有助于他们适应复杂的意识形态任务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就是让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学生注意力分层中占据一个较高的位置,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到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上。

为了更好地测量当前大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总结大学生注意力分配机制,2017年项目组在H高校开展了问卷调研,依据注意力分层的三种机制和学生信息来源,观察H校在校大学生的注意力分层情况。

项目组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第一,专业承诺机制。在对专业承诺机制进行测量时,项目组共设置了四个题项,分别询问受访者:“我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我不转专业,主要是因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好”、“为了进入现在所学专业,我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不会转专业”、“所学专业给我提供了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这些问题回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成5等计分。统计结果显示,大约有58.29%的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好,57.22%的受访者不会转专业,78.08%的受访者认为所学的专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可见大学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数据亦表明,受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承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承诺。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出,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学生会更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事实上,根据项目组的调查,受调查学生对待“两课”态度总体上是“比较喜欢”,其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受调查学生总数的64.17%。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受调查者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极有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田野调查,项目组推测,实际结果可能是“反感”的比例更高一点,“喜欢”的比例更低一点,但是,喜欢的比例大体能够接近专业承诺的比例。当专业承诺不高的时候,大学生自然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意识形态学习上,而是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任务环境中去。

第二,显著性机制。在测量媒体类型时,项目组先是给出了一个媒体类型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填写三种经常接触的媒体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微信(QQ)、微博、电视是大学生群体经常接触和使用的三大主要媒体类型。在测量媒体动机时,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填写使用特定媒体类型的理由。调查结果显示,交友互动、获取生活使用信息和学习专业知识是大学生使用特定媒体类型的三个重要依据。②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填写感兴趣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综艺娱乐”、“中国新闻与时事政治”、“考试教育和就业兼职”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类信息。总体来讲,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有意思”或“有用”的信息。

第三,媒介素养机制。①媒体态度。统计数据显示,33.16%的受調查学生有时候会主动地选择媒体内容,32.62%的受调查学生则是经常会选择媒体内容,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主动去选择媒体形式。大学生对待校园媒体的态度主要分为两种——

偶尔看看和基本上不看,这两种态度的占比总和达到了受调查学生总数的66.31%。选择“经常看”的只有大约3.12%,占受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极小。可见,他们对校园媒体的关注度是比较低的。②媒体能力。统计数据显示,42.78%的受调查学生表示自己经常都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44.9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有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5.3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媒体上找寻自己所需内容方面存在着困难,还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难在媒体上快速找到所需内容。在获取信息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相当一部分甚至已经达到了熟练的程度。但是,媒体上复杂繁多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信息判断和辨识产生严重干扰。③媒体认知。统计数据显示,19.25%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提供娱乐消遣”。41.71%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传播信息”,14.97%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舆论监督”。这些数据显示,现代大学生对于媒体功能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传播信息、娱乐消遣和舆论监督。相比之下,倡导思想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学习知识和传承文化则关注不够。

第四,信息来源。在测量学生的信息来源时,主要从饮食社交和社团参与两个方面进行。根据既有研究成果,制度化的大众传媒更倾向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相比之下,小道消息更具有反体制的特点。饮食社交和社团参与是当前大学生获取小道消息的两个重要的来源。①饮食社交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通过在外就餐来与人交往。68.89%的受访者经常或有时请人在外就餐。74.33%的受访者经常或有时被请在外就餐。79.15%的受访者经常或有时陪朋友在外就餐。由此看出,大学生在外就餐所占比例较大。就餐本身的信息交流多为休闲娱乐,并且会远离政治。在聚餐这种相对私密或自由的空间内,学生们更有可能会传播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信息,或者是带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消息。②社团参与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1.66%的受访者参加过学生社团。参加过学生社团的受访者中,18.72%的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33.16%的有时会参加社团活动。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非正式渠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项目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缺少批判性解读信息的能力;其次,非正式信息渠道在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电视、报刊、广播、书籍等为正式渠道获取信息,饮食社交,社团交往等为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大部分大学生会参与学生社团并参加社团活动,聚餐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社团活动和聚餐活动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政治信息的非正式渠道,学生参与此类活动也就更有可能接触非正式政治信息。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路

基于对思想政治效果的评估和在校大学生注意力分层的调查,我们认为,如何有效控制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成为观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视角。在注意力分配的观察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新的思路,即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优化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第一,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性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回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变化。

第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主流意识形态要处理好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既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要保持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性。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要做到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具体来讲:①处理好与欧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注意吸取外来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成分和先进成分,并结合中国社会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②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发掘传统因素的现代价值,并将其吸收进主流意识形态。③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顶天”,继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同时也要“立地”,主动回应和解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④意识形态建设要适度超前,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要早作准备。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目前处于现代化和后现代叠加发展的时期,更要注意那些因为全球化而传入中国的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意识形态,例如,全球治理、环境保护、人权等。

第三,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流行性。“时尚”的外衣对于增强主流意识的吸引力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模式,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比较刻板化的,缺少感染力。信息网络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灵活多样的信息接受方式,同时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例如,“国家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等视频短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优化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第一,继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根据项目组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承诺水平。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两种基本渠道。主流意识形态往往内化于专业课程的内容之中,而大学生愿意将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去,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主流意识形态,也更乐意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通过培养专业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对于专业的归属感,从而提高专业承诺水平,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给大学生造成了一个多任务环境,从而会影响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尽量协调两大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第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的趣味性或显著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有意思”或具有显著特征的信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喜欢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興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由于新兴网络媒体较少受到政府管制,信息过滤比较困难,这就使得负面信息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使其更能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大学生普遍关注综艺娱乐类节目,较少关注政治新闻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往往具有显著性,具有生动的叙事方式,相比之下,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活动则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在传播载体上积极主动地引入新兴网络媒体形式,另一方面,又要在内容制作上增强可观赏性,以期能够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面对复杂繁多的意识形态信息所形成的干扰,推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获取、辨识和判断各种意识形态信息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对于各种意识形态信息的批判性解读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让大学生形成对于自身所面临媒体环境的客观认知,能够主动地选择所需要的媒体形式和内容,能够形成健康的媒体使用动机等。

注释:

[1] H大学是一所由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2017年被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主要以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重点建设学科。

[2] 文章主要基于项目组开展的两项调查研究而成,出于篇幅考虑,调查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数据等略掉。若有需要,可以向文章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 练宏.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5(04).

[2] 孙文营,何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

[3] 張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

[4] 黄子响.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6).

[5] 房广顺,刘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政治任务——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5).

[6] 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2).

[7]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William Mishler & Richard Rose,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Trust?Testing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1,34,1:30-62.

[9] William Mishler & Richard Rose, What Ar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rust? A Test of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Theories in Russi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5,38,9:1-29.

[10] Pedersen,R.T.,The Game Frame and Political Efficacy-Beyond the Spiral of Cynicism,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27,3:225-240.

[11] Huang Haifeng.Propaganda as Signaling. Comparative Politics,47,4,2015:419-437.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4.

[1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公共管理类平台课程综合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GJJG224。

作者简介:秦伟江(1982- ),男,河北定州人,讲师,硕士生指导教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能源政治与政策;陈柯均(1997- ),女,浙江宁波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王张鑫瀅(199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