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文化史课堂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摭探
2019-11-28徐嵘嵘
徐嵘嵘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江苏 海门 226000)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了解各种历史事件,其实不然,文化史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化史,学生能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渊源与发展,进而对文化传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历史课本九年级上册中有不少文化史内容,其展现了地球上各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适合文化史的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对文化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历史核心素养。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构筑文化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引入多元材料,降低门槛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逐步发展,又将理性认识具体化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这也是学习知识的途径。正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所指出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文化史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引入多元材料,尝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文化史的探究活动。
“西方文明之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发展,认识到奴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对于学生而言,雅典城邦时期距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对其缺乏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难度比较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用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展现教学资料。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展现该历史时期的影视剧作品,并给学生展现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如古希腊地图,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方位,猜测其文明的特点是什么。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城邦国家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政治特点等方面的不同,鼓励学生展开分析,尝试总结奴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这样,就能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学者李大钊认为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所以,教师在教授文化史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展示多元化的资料,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鲜活的史料中获得启发。同时,这也能起到降低门槛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史料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历史思考,进而提高史料实证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设置探究问题,发展思维
古人提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问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开展文化史教学时,可以尝试设置具有悬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形象化的问题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内容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有学者对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提出了疑问,认为马可·波罗的作品中从来没有提过缠足、筷子和万里长城,其财产中也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物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通过思考后做出如下回答。有的学生提出:“我看过杨志玖教授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永乐大典》的残片中有过迎送阔阔真的记载,这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不谋而合,这说明马可·波罗来过中国。”还有的学生提出:“这本游记是马可·波罗在监狱中口述,由他人代写的,代写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象修改了其中的很多内容,让文章变得不可信了。”在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虽然不能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确定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但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理解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提出问题。这会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循环中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进而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三、强化情感体验,慷慨陈词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历史教师应每时每刻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学到的文化史内容展开表述,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发意义。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们的讨论中,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关于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展开演讲活动。教师提出:“假设你是一个博物馆的解说员,现在需要向大家介绍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你会怎样介绍呢?你能否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呢?”这个演讲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对古老而神秘的文字的理解,提出:“古埃及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创造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和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很相似,都是描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文字。如今,古埃及象形文字已逐渐消失,只留下了古希腊文字演变而成的字母文字。而我们中国的象形文字还在使用,我为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李大钊认为阅读历史读到古人危急存亡之时,就会产生激昂慷慨的情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鲜活的历史课堂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进而达到优化学生历史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四、开展影视对比,深化观念
学者泰勒认为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剧作品很感兴趣的特点,鼓励学生将影视剧和史书进行对比,找出影视剧中不符合史料的部分。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化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中古欧洲社会”的学习内容较多,包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与文本对比的方式,给学生展现一些体现这个特定时间段的影视剧作品。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了影片《征服1453》,这部影片展现了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占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翻阅其他史料,说说该影片是否有不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地方,并尝试总结拜占庭帝国为何逐渐走向没落。学生们思考后,有人提出:“我觉得拜占庭帝国没落的原因和其本身的残暴统治有关,其辖区内的人民不堪忍受,因此展开反抗。”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讨论,讨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学者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枯燥的历史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结合影视剧展开对比的方式则能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学到的历史知识,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采用各种策略积极构筑文化史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历史知识,还能不断提升人文素养,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入多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文化史问题,鼓励学生触发情感体验,开展影视对比等活动构筑生动有趣的文化史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