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019-11-28谢昇翰
谢昇翰
(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0)
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勘察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可以在工程测量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测绘技术,推动工程测量工作质量的提高。
1 现代测绘技术在公路路基工程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1.1 平面控制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路路基测量时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层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在距路床顶0.8m 内,应按设计纵、横断面数据控制。达到路床设计高程后应准确放样路基中心线及两侧边线,并将路基顶设计高程准确测设到中心及两侧桩位上,按设计中线、宽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检,自检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在调查结束后,应计算每一桩号中心坐标与对应的路基宽度,放出路基中线与边线。为保证填方段路基边坡的压实度,在每侧路面设计边线外加宽3m 作为放样边线。
如遇到路基范围内有不适宜材料需挖除、换填,必须在开挖之前和换填之前以及换填完成之后测量其范围及高程,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路基清表前,测量原地面高程,在清表后,测量清表后的地面高程。
一般公路路基直线上中桩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50m,平曲线上宜为20m,当地势平坦且曲线半径大800m 时,其中桩间距可为40m。当公路曲线半径为30~60m、缓和曲线长度为30-50m 时,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10m。当道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 ,或采用回头曲线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5m。根据工作需要,可测设线路起终点桩、百米桩、平曲线控制桩的断链桩,并应根据竖曲线的变化情况加桩。
1.2 高程控制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测量重点在控制各层厚度与宽度。平面测设时,应定出该层的中心与边线桩位。边线桩位放样时应比该层设计宽度大100mm,以保证压实后该层的设计宽度。
在高程测设时,应将设计高程按一定下反数测设到中线与边线高程控制桩上;在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层,在使用摊铺机作业时,此时高程控制桩应采用可调式托盘;且桩位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平交道口处可加密至5m。高程控制桩上平置铝合金导梁或Φ3 钢丝绳;当采用钢丝绳时,每100m 将Φ20 以上钢钎砸入牢固的地面,其上固定1t 倒链将钢丝绳绷紧,使其平稳置于已测设好高程的可调式托盘上。在摊铺机行进中,应有专人看管托盘,若发现托盘移动或钢丝绳从托盘掉下时,应立即重测该处高程。
当分段施工时,平面及高程放样应进入相邻施工段50-100m,以保证分段衔接处线型的平顺美观。在平交道口或其它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2 极坐标测绘技术在桥梁工程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桥梁工程中墩台身放样采用极坐标方法放样,此方法先计算出各墩台桥梁工作线的交点的坐标,用测站点坐标,再进行坐标反算求得测站点至各墩台工作线交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在测站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首先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 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 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对比进行检核。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测量以校核控制点高程。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计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计算实测距离D 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直到ΔD 小于放样限差。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 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桥台墩身作为支持桥梁的重要组成,必须要保障桥墩的建设之后,在桥墩放样测量的时候,采取现代极坐标测绘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桥墩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后期的桥墩施工提供有效的施工数据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如平面测绘技术与高程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测量应用,极坐标测绘技术在桥梁工程桥墩放样测量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航空摄影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等。在现代测绘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的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得到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