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赜
2019-11-28周越
周 越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因此,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青少年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期,学校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感恩意识,能够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未来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强调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流传下来的感恩美德故事更是比比皆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看望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时强调“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懂得感恩,尊重与善待他人,宽容与理解他人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开展感恩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感恩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些家长和教师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很多孩子似乎失去了感恩的能力,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感恩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家里,不懂得体谅父母的付出,比较任性。这些孩子在家里常常对父母发号施令,不管父母多么辛苦劳累,他们都认为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体恤和心疼父母。甚至有一些孩子连穿衣吃饭等相关生活自理的事情都要父母包办,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缺乏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孩子出于攀比的心理,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向父母提出过分的物质方面的要求。
(2)在学校,爱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这些学生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接受同学的帮助时认为是应该的,不知道感谢,更不懂得感恩。而当那些帮助过他们的同学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有人会歧视和挖苦对方。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只顾自己,而且经常因为不开心的事情随意向别人发脾气,不喜欢与他人分享,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
(3)在社会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蛮横无理。这些学生在公共场合要么大声喧哗、大吵大闹,要么不遵守公共秩序,还蛮横无理。他们不考虑公共场所的清洁工人劳动的辛苦,随意乱扔垃圾,不但不懂得感恩清洁工人的辛苦付出,甚至还对他们颐指气使,不尊重别人。
二、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些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1)家庭方面,重智轻德,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知,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认为孩子的分数最重要,只要孩子的分数高、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以致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成人”教育。这导致很多孩子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辛苦付出,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一切事情都是应该的。
(2)学校方面,分数至上,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德育引导。虽然我国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一些学校并未有效落实,依然专注于学生的分数,教育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这种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所开展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使学生难以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方面,感恩教育弱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上一些人存在利益主导一切、功利思想严重的现象,这容易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功利性强。在个别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下,甚至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相信他人,更不要帮助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久而久之,来自社会方面的感恩教育就会逐渐被弱化,使得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第四阶段是“学龄期”,也就是小学阶段,本阶段孩子的感知觉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自我,以求得成功应对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对其有效开展感恩教育。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
(1)家庭层面: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以分数作为评判孩子成才与否的标准,而是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更加关注孩子道德方面的成长。其次,家庭环境氛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出有关感恩的举动。例如,家长可以通过给老人捶背洗脚、与老人聊天、帮老人干活等日常生活行为来孝敬长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总之,家长首先要懂感恩、会感恩,才能教会孩子如何感恩。
(2)学校层面:加强素质教育,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实。首先,学校应该摒弃以成绩评价学生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表现。对于日常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和家长真正意识到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情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并定期给学生宣讲。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对感恩话题的兴趣。在课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再次,教师应规范自身言行,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通常,教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在提升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学校应该注重营造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父母洗脚、看望福利院的儿童等,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3)社会层面:应加强监管,形成对感恩行为的奖励和支持机制。首先,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对社会上的道德缺失现象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国家应健全奖励制度,对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加大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肯做好事,乐于做好事,公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会得到提高。其次,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舆论督导,营造良好的感恩风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应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加大感恩事迹的传播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在社会上形成浓郁的感恩风气。
总之,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