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宫医院门诊患者中草药煎煮知识认知度调查

2019-11-27张晨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汤剂调查分析

张晨

【摘 要】目的:调查我院门诊患者中药煎煮知识的知晓情况,发现中药煎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以提高中药汤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并抓取中药回家自行煎煮的患者89例,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中药煎煮知识主要来源于咨询医师或药师,所有患者对煎煮容器、加水量、煎药火候、煎煮次数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有4例患者煎煮前清洗饮片,有1例患者使用矿泉水煎煮饮片,有3例患者煎药前不浸泡饮片,有1例患者泡药时间超过1小时,有2例患者认为煎煮时间越长越好,有2例患者将需要特殊煎煮的飲片群煎。结论:大部分患者具备一定的中药煎煮知识,并能够按照医嘱或中药袋上的煎服说明正确地煎服中药,但个别患者对中药煎煮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需对其加强中药煎煮方法的指导,以提高中药汤剂的疗效。

【关键词】中药煎煮;汤剂;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调查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旧宫医院进行,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并抓取中药回家自行煎煮的患者,共计89例。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获取煎煮知识的途径、煎煮容器、是否清洗药材、煎药用水、浸泡时间、加水量、煎药火候、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特殊煎法等十个问题。调查人员为我科室的中药师,他们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向患者讲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接到问卷后独立解读并完成问卷上的所有内容,中药师在问卷回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保证资料的准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9份,回收问卷8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患者获取煎煮知识的途径。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为咨询医师或药师,具体分布见表1:

2.2 煎煮容器的选择。89例患者均作答,所有患者均使用砂锅或陶瓷锅,具体分布见表2:

3.3 煎煮前是否清洗饮片。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不清洗饮片,具体分布见表3:

3.4 煎药用水。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使用纯净水或自来水,具体分布见表4:

3.5 泡药时间。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浸泡时间均在30—60分钟,具体分布见表5:

3.6 加水量。89例患者均作答,所有患者均按中药袋上印刷的说明或医嘱加水。

3.7 煎药火候。89例患者均作答,所有患者均遵照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

3.8 煎煮次数。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煎煮两次,具体分布见表6:

3.9 煎煮时间。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煎煮时间按照医嘱或中药煎煮罐的说明,具体分布见表7:

3.10 特殊煎法。89例患者均作答,大部分患者能够完全依从或部分依从,具体分布见表8:

3 讨论:

3.1 从表1可知患者获取煎煮知识的途径大部分通过咨询医师或药师,其次为阅读中药袋上面的煎煮说明,再次为网络查询。这说明大部分患者相信医师或药师,认为咨询医师或药师比网络查询更具有权威性。因此医师和药师要全面熟练地掌握中药煎煮的知识,能够迅速准确流利地回答患者的随机问题。我院己将中药煎煮步骤和注意事项印刷在中药袋上,但由于中药袋版面有限,不能把煎煮知识全面地印刷在上面,故建议医院通过印制宣传单、利用院内宣传展板、举办公益讲座等形式多途径地对患者进行宣教,满足不同群体对煎煮知识的需求。

3.2 从表2可知大部分患者使用全自动中药煎煮罐(砂锅或陶瓷锅)煎药,全自动中药煎煮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在煎煮时不需要专人在旁边守候,无需搅拌,不会煎干,还可以设定煎煮时间,常常是患者首选的煎煮容器。所有患者均使用砂锅或陶瓷锅煎药,这是正确的。砂锅或陶瓷锅性质稳定、不与饮片发生化学反应、导热迅速且均匀、保温效果好、不易粘锅、价格低廉,是煎煮中药最理想的器具。如果没有砂锅或陶瓷锅也可以使用不锈钢锅,但不能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容器,因其金属离子可能与饮片成分(如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汤剂质量与临床疗效[1]。

3.3 我院提供的中药饮片杂质含量符合药典标准,患者煎煮前直接浸泡就即可,不必清洗饮片。从表2可知有4例患者煎煮前清洗饮片,其中有1例患者甚至多次清洗,此举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①水洗可使饮片中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从而降低疗效,如水溶性生物碱、苷类、糖类等有效成分会溶解在水中而流失。②一些粉末类、细小种子类和临时捣碎的饮片水洗时会被水滤走,使其疗效降低,如海金沙、滑石粉等。③有些饮片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盐等水溶性辅料,如果水洗会使这些辅料流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在煎煮前不能清洗饮片。

3.4 煎药用水必须无污染、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较少[2]。我院附近居民家中多装有水质净化器,各个小区也有刷卡式净水器,故附近患者煎药用水多为纯净水,这是煎药用水的首选。也有部分患者使用自来水,一般来说,自来水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可以用来煎药的,但自来水中可能残留氯,氯具有氧化性,易与中药饮片中还原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建议患者最好将自来水放置数小时后或煮沸放凉后使用。有1例患者使用矿泉水,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矿泉水中含有较高的金属离子,可能与中药饮片中的生物碱、苷类、鞣酸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疗效。

3.5 中药煎煮前一定要先用冷水浸泡饮片30至60分钟,期间要搅拌2 ~3次,浸泡饮片后的水中含有糖类、苷类等水溶性成分,不要倒掉,应加入适量的冷水煎煮饮片。中药饮片大多是干燥品,植物细胞处于萎缩状态,泡药过程可以使饮片湿润变软,植物细胞吸水膨胀,这样在煎煮过程中植物细胞内外可以维持良好的浓度差,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3]。有3例患者煎煮前不进行浸泡,直接加热会使饮片中的蛋白质遇热凝固,外层形成致密的包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有1例患者泡药时间超过1小时,时间过长会使饮片产生酶解现象并导致饮片腐败。

3.6 所有患者均按照中药袋上的煎煮要求加水,依从性均较好。一般情况下一煎加水量以浸过药面2 ~5cm为宜,二煎加水量以超过药渣1 ~2cm为宜。药多水少,饮片可能煎煮不透而出现干心,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饮片因局部高温而被破坏,甚至被煎干。药少水多,最终所得药液量过大,药液过于稀释,不利于患者服用,患者依从性可能降低。

3.7 所有患者均遵照“先武后文”的原则,在药液未沸之前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利于饮片在汤液中不断释出有效成分,又不致水分蒸发过快。若火力太猛则汤液易溢出或饮片易焦化,若火力不足则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煎药火候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不遵照“先武后文”的原则:①如果汤剂为解表剂,则大部分饮片为花叶之类,质轻气香,多含挥发油,可以“武火急煎”。②如果汤剂为滋补剂,则可以采用“文火慢煎”,使药液味厚汁浓,药力持久[4]。

3.8 煎药次数对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最适宜煎煮次数为两次,煎煮两次可以煎出有效成分的80%以上,煎煮一次有效成分溶出量少,煎煮次数过多则会增加杂质的溶出。有效成分的溶出过程符合浸出原理,当有效成分在饮片组织内溶解后,形成了组织内外的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组织外渗出,当饮片组织内外浓度相等时,溶解处于平衡状态,溶出停止。此时应滤出药液,在药渣中重新加水,使其形成新的浓度差,饮片的有效成分则会继续溶出。有39例患者煎煮1次,他们都是因为使用老式全自动中药煎煮罐,不能中途滤出药液重新加水煎煮;有1例患者按照医嘱煎煮3次,因为此患者服用的是滋补药,应该煎煮3次;其他患者均煎煮2次,将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匀后分次服用。所有患者煎煮次数都是正确的。

3.9 我院中药袋上印有煎煮说明,大部分患者对煎煮时间的回答是正确的,一般饮片的煎煮时间应为一煎沸后20—30分钟,二煎沸后15—20分钟,补益剂和质地坚硬的饮片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发汗解表剂或芳香类饮片可适当缩短煎煮时间[5],煎煮一次的患者均因使用老式全自动中药煎煮罐,他们均是按照煎煮罐说明煎煮的,这是可以的。有2例患者认为中药饮片煎煮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不正确的,原因有三:①有效成分在溶解析出过程达到平衡后就不再溶出;②一些芳香类有效成分会挥发,一些不稳定有效成分会分解;③树胶、树脂、色素等杂质会溶出,影响口感,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3.10 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大部分患者能够按照医嘱执行特殊煎法;部分患者由于使用中药煎煮罐,不方便进行先煎和后下的操作,故先煎和后下的饮片与群药共同煎煮,但按医嘱执行包煎、冲服等操作,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有2位患者认为特殊煎煮太麻烦,所有饮片均群煎,这是错误的,因为有些饮片在煎煮时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这样才能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量,减少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减少挥发性物质的损失,确保汤剂质量和疗效[6]。

综上所述,大部分患者掌握一定的中药煎煮知识,并且能够按照医嘱或中药袋上的煎煮说明正确地煎煮中药,但个别患者对中药煎煮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中药煎煮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准确和全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强对患者中药煎煮方法的指导,提高中药汤剂的疗效,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中药师在发放草药时对有煎煮知识需求的患者给予细致的讲解。②在发药窗口明显位置黏贴中药房咨询電话,通过外线随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③印制中药煎煮知识的宣传单,内容要准确全面、简洁易懂,让有需求的患者随时取用。今后,我们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开展中药煎煮知识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发挥汤剂的最佳疗效。

参考资料

赵玉清,庄志宏.再谈中药煎服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12):68-69.

邓德英,贾利利,李雅.中药汤剂煎煮技术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0):143-145.

朱美云,顾蘅,陈颖园,张云燕,冯锦.中药煎煮之常规与特殊一二[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3):48-49.

周银娟.门诊患者中药汤剂煎煮知识掌握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5):166-167.

张金胜,张承胜.中药煎煮方法对汤剂疗效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20):95.

裴艳霞.议中药汤药剂的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J].光明中医,2011,26(8):1715.

猜你喜欢

汤剂调查分析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