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我”鲜活

2019-11-27陈烈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思辨性论据

陈烈燕

名著阅读的思辨性写作,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门专题。为了让学生能从思辨走向写作,阅读《名人传》后,围绕其中性格最为独特的米开朗基罗,笔者曾让学生写一篇以“米开朗基罗和苦难”为话题的小作文。同样的素材,同样的话题,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较大。表面上看,似乎是写作技巧的问题,但深究起来,恐怕还得归结到“思辨”的问题上。“思辨”应当是个性的行为,根据素材进行写作,也要“我”思故我在,有“我”的作文才鲜活。如何让“思辨”始终在场,正是素材型思辨性写作的重点所在。

一、以“我”的眼睛观照世界

以“我”的眼睛观照世界,就是要对看到的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样,这个世界才是“我”的世界。写作的素材,就是学生眼中的微型世界。学生以自己的视角阅读分析《名人传》中的米开朗基罗,并结合写作话题“米开朗基罗和苦难”进行思考,才可以形成“我”的判断。

思辨性写作的“思辨性”,其实在阅读文本材料时就已经开始了。閱读时需要有“思辨”意识,思考故事中的关联,这也是让思辨始终在场的用意。否则,临到写作时,学生只会成为堆砌材料的机器。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将阅读与表达放在一起研究,就是要告诉我们,阅读与表达是紧密相联、不可人为分割的。这值得初中语文教学借鉴。

有一篇学生习作,文章写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处在天才的自由与信仰的束缚中,他充满了磨难”,并罗列了童年的苦难、民众不理解《大卫》的雕塑作品、教皇指派各种任务、爱人去世、工作压力与健康状况、最后的未完之雕塑等。由于小作者在阅读这些材料时,并没有从“天才的自由”与“信仰的束缚”中去分析理解这些素材,只是将这些材料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缺乏“思辨”含量,无法使习作鲜活起来。

下面这篇文章就有了思考的深度:

米开朗基罗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他的才气,他高超的艺术修养,他的性格都是他苦难的根源,他的苦难来自于自身—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双重人格的结合。当教皇克雷芒七世将他从苦难中拯救,并送他一笔俸给,他却不接受,并认为自己在未偿还他所花去的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工程的定金前,绝不接受他人的金钱。这便是他在自己极端理想主义的氛围中坚定前行。但他的另一人格—现实主义却又来作怪:当司库撤销他的俸给时,他却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去叩求自己的物质财富。在他的一生中,这两种人格一直伴随着他,他一方面沉浸于艺术的创作,一方面又在和自己的另一人格,在和家人甚至整个世界作斗争,以致于他对死充满了渴望,没有任何常人的不安。谁也无法想象如此矛盾的一个人,正如他的西斯廷教堂壁画中描绘的一般—那盛大而阴郁的礼节,作品中充斥着掌管生杀大权的神灵。(杨持骏)

文章仅写米开朗基罗“不接受”与“叩求”俸给的故事,从中突出两种割裂人格矛盾争执使他陷入苦难的深渊。虽说这里有写作技巧的因素,如举例切口要小,不能面面俱到。但如果没有阅读分析时的“思辨”过程,哪怕就写一件事,恐怕也很难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达。

还有学生读出另一角度,“不得不说,他真幸福”。提出的理由是,他拥有别人没有的学习艺术的机会;他能坚守自己的本性;压力虽大,但做的却是自己热爱的艺术工作等等。这些提法虽有偏执的一面,但能有“我”的观照,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不能不说是为思辨的表达迈出了扎实的步子。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让思想材料本身,成为思考的对象”。思辨阅读的魅力在于能开阔视野,能让自己形成个性思维。我们的阅读都可能成为我们将来的写作材料,经常用“思辨”的眼光读文章,“我”的眼睛一定更锐利。

二、以“我”的头脑思考事物

阅读需要思辨,表达更需要思辨。尽管在阅读文本材料时要让思辨提前进入,但阅读与表达还是有区别的。阅读中由思辨产生的判断是断续和零散的,但不管怎么说,它为进一步的思维提供了必要基础;而表达则需要分析整理,将点散的东西作系统串联,将还停留在感性上的东西作理性分析。这时候,写作时的思辨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阅读时的思辨有时可以以自我感觉的形式呈现,而一旦要表达出来,让别人也能产生共鸣,就要朝着能说服别人的角度去努力。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明明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个性感觉,但真要让他表达,却发现仍有问题。口头表达是如此,书面表达更需要有思辨力。

本次思辨性写作讲评课,笔者从两个方面要求学生作进一步思考,从而初步达成思辨写作的要求。

1.情景再现与“我”的融入

结合名著素材进行话题作文,势必会摘引人物事件的具体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如果仅仅是原始摘引而无“我”的进入,再好的例子也是别人的。反过来,如果你对某一事例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再现于情景中,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融入了自己的情思,这样大家在阅读作文时,虽说场面似曾相识,但已不再是原作的场面,而是“我”眼中的场面,有了自己的思辨容量。在这次习作中,就有较为成功的作品,比如《爱,在十字架上流血又拥抱我们》。

63岁的米开朗基罗,可谓是夕阳西下,他有了友谊,是信仰给的,他重新投入于艺术,但何尝不是投身于苦难。折磨一个接着一个,好像就没有停过……

89岁的那个黄昏,为了那座“哀悼基督”,他已经站了整整一天,这一次他要为自己的墓室雕刻作品。那死去的耶稣,那原本应该在圣母怀抱的耶稣,却是站立的。没日没夜地雕刻的这些日子,他只斫出了那试图站立的腿,耶稣的脸部还模糊藏在石中。他有点雕不动了,他的灵魂已经失去了力量,可那锤子却受着一种莫名力量的驱使。他要哀悼的或许就是他本人,一个失败的成功者,一个愚蠢的天才,一个无力的抗争者。不,他只是一个人,这些只是后天给予的,他心中,基督不再,但一生挚爱的艺术,是会以站立的姿势重生的。(唐挺)

这两个场面,都可以在原作中找到,其中第二场面可以在《尾声·死亡》里找到如下句子:

他老是工作。一五六四年二月十二日,他站了一整天,做《哀悼基督》。这座像未曾完。十四日,他发热。卡尔卡尼得悉了,立刻跑来,但在他家里找不到他。虽然下雨,他到近郊散步去了。他回来时,卡尔卡尼说他在这种天气中出外是不应该的。

“你要我怎样?”米开朗基罗答道,“我病了,无论哪里我不得休息。”

原作有三四千字铺叙米开朗基罗的诗作和信件,介绍了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思想与行为。但习作没有直接引入原始材料,而是结合自己对素材的理解,特别是对《哀悼基督》作品的欣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原作,阅读期间笔者曾向学生讲解过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也包括《哀悼基督》的照片),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融入习作中。如“斫出了那试图站立的腿”,“哀悼的或许是他本人”,“但一生挚爱的艺术,是会以站立的姿势重生的”。学生对文本、对人物和雕刻作品是有自己理解的,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在叙写中释放,使习作有了某种思辨的力量,并让读者接受。可见,这种情景交融、在原作中融入自己情思的写法,很值得提倡和推荐。

2.事理分析与“我”的进入

思辨分析是材料话题作文的前提,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在作文中呈现自己的思想。在实际写作中,有些学生往往没有真正从论据上进行分析就得出了结论,这样的结论没有说服力。要讓学生明确,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印证,在此次话题作文中,不是拿出可以证明是“苦难”的例子就可以了,而是要针对问题去寻求解答。这就需要在阅读文本材料时,深入文本,寻找解答的逻辑思路,要对理由进行拷问,对结论进行反思,对理由与结论的关系进行推敲,从中发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事理逻辑。只有这样,问题的解答才会逐步形成,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康德说过,人生所有的实践和阅历,都不过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思辨不能缺失,分析必须到位,“我”应当在论据分析中。

在讲评课时,我们就如何深入分析论据专门进行了讨论。

【习作】

……米开朗基罗其实已经包容过分了,如果他能强硬一点,坚持自己,不为别人所压迫,勇敢做自己,他能够更加伟大。其实他和林冲很像,都逆来顺受,而正是这性格造就的苦难使他有这些成就。(蒋石涛)

【讨论】

论据中没有分析到位的有:他为什么逆来顺受?他强硬一些,是否就能更伟大?有苦难必定有成就吗?

学生结合米开朗基罗所处的文艺复习时期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活动】

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作品中米开朗基罗的情况,来填写以下新的推论。

苦难能造就伟大,但不是所有生活在苦难中的人都会成为伟大,重要的是                。

这是一种打开思维的手段,至少学生不会简单将论据抄写下来,而是根据论据作进一步的思辨。可喜的是,学生通过思考,有了如下新的想法,例如:集仁慈、孤傲与渴望的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经受洗礼等,这显然比简单的论据加结论要好得多。

将原文的材料更好地融入“我”的思想之中,充分发掘材料,这种发掘可以是因果推论或假设推论,也可以放入时代背景中,比如文艺复兴与米开朗基罗性格的形成等,使之服务于分析论证。其目的都是为了走进文本、走进内心世界,而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只作皮毛上的解读与分析。

个性化思辨阅读,用“我”的眼观照世界,用“我”的头脑思考问题,这还只是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初步思考,对学生来说还仅仅是培养思辨性能力的第一步。正如笔者在这堂课的最后与学生们分享的那段话:

我们今天探讨米开朗基罗和苦难的关系,其实也探讨了伟大与渺小,时势与英雄,天才的迸发,摆渡人生,征服弱点,面对孤独,信仰,矛盾等话题,这是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众多思考。希望我们能将在名著中汲取到的营养更好地展示在我们的文字里。

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鞭策。

猜你喜欢

米开朗基罗思辨性论据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恰当使用论据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
论据选择“四要”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