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
2019-11-27谭小娟
⦿谭小娟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交流素养。”同时还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在实施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口语交际?我觉得我们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
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口头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当然,老师要耐心等待,并给以指导。如在教学“好”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是如何组成的,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如何记、如何组词、如何造句,学生通过分析,知道“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右边是“子”,合起来组成“好”。组词:好人;造句:小红是个好人。又如在教学形声字“蜜、密”时,先让学生懂得声旁帮助记字义,形旁帮助辨字形,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如何记、如何造句,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蜜”是虫字底,它与昆虫有关,组词“蜜蜂”;造句:蜜蜂会采蜜;知道“密”是山字底,与山有关,组词“茂密”;造句:高高的山坡上有茂密的树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二、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以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三、在实物创设情境中训练口语交际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我在进行《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由于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因此,我把小动物在森林里生活的图片、小动物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通过录像献给孩子们,让轻松的音乐在舒缓紧张神经的同时让学生入情入景,化抽象为形象,模糊为具体,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创设交际的情景,激发他们保护有关小动物的爱心。看完画面后,同学们纷纷讲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各种各样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绘给小伙伴、老师听。看到他们那充满关爱的眼神,我真替小动物们开心,因为它们已经已拥有了一群“小卫士”。我在学习课文《从现在开始》、《称赞》、《纸船和风筝》等有关描写动物的文章后,我都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演一演。接着,我相继指导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态度大方,声音响亮,要讲礼貌,要用标准的口语;听的时候,要虚心认真。同时,我在比赛时设有:大方响亮奖、认真倾听奖、普通话标准奖……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就会很自然,很主动。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说话的兴趣。
四、在复述课文中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里提出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阶段性目标。能读不一定能说,复述指把读或听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即将认知对象消化理解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它不是机械地认知,而是思维活动的反映,含有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归纳。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具体、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培养。阅读教学中的复述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去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生理视线’,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教师往往可通过提出:读了这一篇(段)文章“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等层次的问题来检查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课文内容掌握的信息量,而学生往往是通过复述来反馈他们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复述课文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复述应根据教学需要,要在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把所读课文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应做到尽量引用课文中所学的生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复述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可复述段落、复述片段、复述全文,可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加深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词汇,熟悉一般的语句结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五、在句式模仿到创造式迁移中训练口语交际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古语云: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模仿是创新的起点。人类的许多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入门的。就像练字要先描红临帖一样,学生学习语言也是要经历模仿的过程。在学习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口语交际中使学生真正提高口语能力,必须重视成功的范例引导。语文课程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每学一篇课文都找出一两个句子进行学习模仿表达。如《葡萄沟》一文,文中写到“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上几句,这样就将课文内容与语言的实践结合,丰富语言,激活思维,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获得同步提高。有些文章在构思过程中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或者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切忌“唱独角戏”,或“一言堂”地提供标准化答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以课文为载体,“放任”学生浮想联翩,百家争鸣,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广阔田地,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文本”。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既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奇谈怪论”,使学生敢说、爱说,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等做好宏观调控,避免偏离正轨,破坏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拓展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空间,善于抓住口语交际训练的契机,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触觉延伸到阅读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多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充分沟通与广泛交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爱说,有话会说,并逐步“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