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深度”
2019-11-27⦿顾羚
⦿顾 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这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目前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小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主要途径就是课堂,这也充分体现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纪和不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不同,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有兴趣,自然十分热情地学习信息技术。
例如,教师在对《认识“我的电脑”》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首先通过展示改变桌面背景或者桌面团、改变图标的字体、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领略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完成教学后,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学会如何将背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图片,如何移动桌面图标等等,教师可以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大提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使用兴趣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更有动力学习,同时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这样又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为深度学习保驾护航
在学习过程中,探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的学习也需要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究,不仅仅是实践操作这种外部探究,还有自身主动思考这种内部探究。通过内外探究相结合,加上教师及时引导,可以让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趣味盎然。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插入超连接”时,应当让学生先充分理解超连接的含义和作用。然后再进一步教学生如何建立超连接,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演示学生,让学生领略非线性播放模式。教学中,可以将文字“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安徽黄山”与相应的幻灯片之间建立超连接。由于学生在设置超连接时,经常会忽略“原有文件或网页”而直接跳转“本文档的位置”这种做法,在教学时可以设置了操作空白,不告诉学生“杭州西湖”需要连接的幻灯片的位置。学生在操作时就会提出,在没有“杭州西湖”相对的幻灯片位置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连接?教师进一步引导,问学生:如何找到目标幻灯片呢?学生重新返回“超连接设置对话框”,并仔细研究,通过摸索慢慢操作,从而发现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催生“创意”——为深度学习提升效果
对一节成功的课堂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协作共同进行创新,创新多不一定课堂精彩成功,但是,没有创新的课堂,一定是失败而且枯燥乏味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设置动画效果》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静止不动的龟兔赛跑半成品,即在一张幻灯片中添加相应的图片背景、语言文字介绍、龟兔的卡通图案等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龟兔赛跑的故事,等学生说完,教师接着说,兔子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出全力,要求重新比赛一场,然后请学生打开相应的半成品,学生在看到“新龟兔赛跑”的画面时,兴趣高涨,通过主动学习教材以及微课后,迫不及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将龟兔赛跑的动画展现出来。
课堂创新还可以在“技术运用”上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也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红蓝两组,双方分别派出代表和记分员,教师作为主持人,答对得分,得分多的一组获胜。例如,在进行教学生用Scratch导入角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樱桃小丸子”“海贼王”“火影忍者”“西游记”等等中的角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不同的角色,并为他添加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总之,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课堂深度,课堂教学要循序渐进,应该有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信息技术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