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有效实施对策
2019-11-27吴广静
吴广静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凤台二中 安徽 淮南 232100)
1.国学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国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提高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国学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国学的形成与发展。
1.2 培养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国学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国学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1.3 弘扬传统文化。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国学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国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
2.国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国学和语文教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但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对高中生进行国学渗透的深度以及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不足,未能充分地认可并重视国学的价值,依照课本教语文,仅仅教授教材中所涉及的国学知识,而不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盯在”高考“考点”上,对于高考试卷中反复出现的“国学常识”,则反复打磨,反之,不常出现的“国学冷门”,就只字不提,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
3.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有效实施对策
3.1 认真研读教材,发掘国学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虽然近代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代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其展现着国学文化的魅力以及担负传承的责任。一方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国学文化,需要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进行介绍,而在准备和介绍这些内容时,必须重视挖掘古代人物的人格魅力,并彰显其文化的内涵。
3.2 丰富教学形式,优化国学认识。第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这一能力,而教师只需进行有效指导即可,从而为国学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古诗文教学形式,为学生彰显国学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教学古诗词和文言文等内容时,教师要逐步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逐词翻译,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体悟国学文化,将学生带入到诗意世界。
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在专题学习中深化国学教育,在主题活动中践行国学教育,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将高中国学教育的深化和践行落到了实处。深化国学教育与高考并不冲突,因为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了,古诗文阅读理解乃至写作水平就会随之提升,在更加注重语文素养考查的高考中,成绩也会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研究国学经典的兴趣,滋养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将使学生的身心、人格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得以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而激发了语文教师研究国学的热情,将会使他们更为积极地探索国学深化策略,使高中国学教育走上常态化、科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