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2019-11-27杨史文
杨史文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非常重要,在识字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进而自主识字。学生学会了自主识字,老师教得轻轻松松,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快快乐乐,乐趣无穷。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识记特点,对事物接受的快,忘记也快。因此学生在识字上,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生字,但也有些学生识字量很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读不准。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例如鼓励学生在和爸爸妈妈上街时看到那些绚丽多彩的广告,可以请教父母,这样学生在很轻松很愉悦的环境中不但接受了新事物而且认识了许多生字。所以在识字教学中,不要一个标准,而是让学生自由的支配,各取所需让识字量多的学生“吃”好,识字量少的学生“吃”饱。亦或让识字量多的学生,去考考别人或当别人的小老师;识字量少的学生对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学或请教.这样,只要学生能尽可能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自然水到渠成。
2.演示法
小学生的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认、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这样比起枯燥乏味地反复练读效果要好。分析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电视录像、幻灯、动物演示及实物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识记,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习,这样才记得牢。如教“森”字时出示图画,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解释古代的人写的“森”字和现在有所不同,是象形字,有的字还可以作实物演示,这样,学生感到有趣,不但对“把”字的含义理解了,而且对字形有深刻的印象。
3.游戏法
传统的“填鸭式”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不愿意识字,从而影响识字效果。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自主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例如:“找朋友”组词练习。教师把单字片分散给学生,一个学生拿了“树”字说:“树、树、树,树叶的树,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拿了“叶”字卡片的同学马上走出讲台说:“叶、叶、叶,你的朋友在这里。”
4.提问法
汉字多数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在学生初知读音的基础上,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联系与该汉字相对应的事物,采用比较分析法,辨认和识记生字,并理解字义。如教“晴”和“睛”。可提问: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记住他们?让学生在观察后懂得“睛”是对眼睛的称呼,所以“睛”字是用“目字旁”,“晴”字表示太阳出来了,所以是“日字旁”。这样趁热打铁出示“情、请、清、蜻”让学生认识。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我用提问法联系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事物。
5.直观识字法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中对生字记得快遗忘得也快,为了战胜遗忘,识字时一定要即时巩固,因为在识字的同时遗忘就开始了,而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方式,运用图文声像对学生多种感官进行综合刺激,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可设计多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如“寻宝游戏”,教师将基本字与偏旁输入电脑,让学生寻找偏旁与基本字构成的生字,如“圭”可以引出“桂、哇、娃、挂、洼”,“果”可以引出“课、颗、棵、稞”等,谁找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朵智慧花,这样举一反三的识字练习,既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主识字能力地形成。
6.检测,识字的加油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只识字不写字,就会不往心上去,容易忘记,因此识字不会有很大收效的;但如果只是单纯机械抄写生字,学生也无多大兴趣。于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在他们掌握了写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写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写的又多、又对、又好。再进行评比,看谁的字工整,结构合理匀称,高矮、宽窄适中,通过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巩固了字形,还加快了写字速度,达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目的。
识字是低年级最重要学习任务之一,老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学习。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掌握的也牢固,从而达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