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育文化 初中音乐教学的应然转向

2019-11-27范建英

名师在线 2019年33期
关键词:情感音乐文化

范建英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江苏江阴 214400)

引 言

初中生的音乐学习内容、方式等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乐理,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而且要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看,音乐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在从“技术”到“艺术”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引导学生的音乐文化审美、涵育学生的音乐文化,是当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然转向。

一、文化感知:打开音乐学习的通道

对初中生的音乐学习来说,文化感知主要是聆听音乐的内涵。著名音乐教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若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聆听的艺术、想象的艺术[1]。当然,聆听音乐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竖起耳朵”,而是要求学生融入音乐文化情境之中,和音乐本体共情、共振,进而形成音乐共鸣、共融。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而且要引导学生分段细听。只有通过深度聆听,学生才能走进音乐世界。卡尔·马克思说:“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即使最美妙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真正的音乐聆听需要教师适度地介入,需要教师的意义、价值和文化引导。例如,学生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笔者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影视剧中的精彩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性聆听,接着引导学生片段式聆听,分别选取“鸟语花香”“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同窗共读”“哭灵投坟”“化蝶”六个片段。长笛的轻快活泼旋律与双簧管柔美抒情的曲调,瞬间将学生带入和声衬托下风和日丽的美好园林风光之中。独奏小提琴奏出优美纯情的爱情主题,与大提琴对答段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一段酷似古筝演奏音型的对应旋律,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三年同窗、情同手足、追逐嬉戏的美好场景。接着,学生通过聆听铜管乐、小提琴的演奏,纷纷表达仿佛看到祝英台抗争的场景。在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泣如诉、若即若离的对答声中,有学生说心中一种不祥预感油然而生。最后,板鼓穿插,构成一种类似戏曲“倒板”“紧拉慢唱”段落,将英台撼天动地的悲情表达到极致。

借助音乐感知,学生视、听与想象等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通感”。这是一种以感知为起点、以想象为桥梁、以情感为动力的心理活动。学生诸种感觉相通、挪移,从而形成了一种立体体验。由听而学,唤醒学生文化欣赏本性,激活学生“本能的缪斯”,学生直通音乐本体,抵达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二、文化理解:深化音乐学习感悟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文化主要包括“非事象文化”(主要指音乐本身的音响、要素等)和“事象文化”(主要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故事等)。文化教学不是简单的“音乐拼贴”,而是要让学生置身音乐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音乐感悟。音乐既可以创设文化情境,也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的文化。

对音乐的文化理解,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中蕴含的美。教师可以运用欣赏性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特质,领略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让学生欣赏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教师要在发掘情感深度上下功夫,而不是套用已有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故事: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听到《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泪流满面,称“已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之后,笔者向学生讲解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历程——作者在妹妹家的庄园中听到泥瓦匠唱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后,立即把旋律记下来,配上和声。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如歌的行板》表现的是“沙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并让他们分段欣赏:作品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以缓慢、抒情的民歌曲调表达了一种暗淡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和难于排遣的郁结心情。在引导学生欣赏前,笔者要求学生沉下心,在聆听中熟悉主题旋律,了解作品的结构,包括把握音乐作品的呈现、变化,把握发展脉络、走向。例如,第一部分A 乐段主题旋律源自乌克兰民歌,织体采用对位复调的手法,使声部层次密集、丰满,表达了苦闷伤感的情绪;再现部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其中两次出现小节休止,将短小主题动机忽然分隔,犹似对情绪的压抑、克制,又似无声的抽泣。教学中,笔者抓住节奏、和声、调式、速度、力度、配器、音色等,引导学生体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不断发掘学生心灵所能接受、所能到达的情感深度,通过音乐本身去感动学生。

三、文化创造:舒展音乐学习生命

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不仅依赖于学生的文化感知、理解,更依赖于学生的文化创造表现。对初中生来说,音乐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学,要唤醒学生生命、激活学生生命[2]。文化创造能充分地舒展学生生命,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彰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舞蹈、肢体、演奏等活动进行文化创造。

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引导学生步入文化创造的音乐殿堂,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例如,《阳关三叠》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演唱,教师要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唱出歌曲的“气”、唱出歌曲的“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文化创造表现力。有的学生在唱到“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色”时,通过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装饰,将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有的学生在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时候,模仿“吟”的动作,将一种不舍之情刻画出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还有的学生在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用富有弹性的气息将忧伤的音色表达出来,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度指导,如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可以让学生用轻柔、缠绵的音色来表达,然后通过轻重缓急的语速变化来突出作者的心境变化,唱“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一杯酒”,可以让学生加重咬字及音调,从而提升“劝”的效果。当学生对歌曲形成了不同的情感理解、文化理解之后,就能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形成不同的演唱效果。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表达自身的情感,用自身的情感带动优美的声音,用自身的气息支撑优美的声音,从而达到一种完美融合。

结 语

学生的文化感知、思维和创造方式决定了他们对音乐世界的把握深度。涵养学生音乐文化,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文化感知、文化理解和文化创造,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浸润式育人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次次音乐表现、创造中去获得文化享受。

猜你喜欢

情感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谁远谁近?
台上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