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曲、赋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019-11-27段光宇

名师在线 2019年33期
关键词:孟郊例题诗词

段光宇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甘肃武威 733399)

引 言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含义隽永,意境优美,内容丰富。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曲、赋进行历史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的思路之一。利用诗词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既能提升课堂品位,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使他们将文学和史学知识融会贯通[1]。

一、从诗、词、曲、赋中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变迁

“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在诗人的笔下都有体现。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诗词作品,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讲唐朝政治,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在咏唱李杨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史实,安禄山突然发难,来自范阳(今河北一带)的叛逆鼓声,惊破了唐明皇酒色歌舞、春宵苦短的太平天子梦。三年的帝驾颠沛流离,八年的纷争战乱,铸就了唐王朝的盛衰之运,唐朝由此江河日下,步入了秋风萧瑟,雨打芭蕉的衰败时期。 历史课堂与文学诗词相结合,使历史知识更加丰润充实,贴近生活。

北宋灭亡后,抗金无助的岳飞发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的史实:发生在1127年的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的标志。皇室宫廷几千人为金人所虏,成为北宋臣子们心中永远的痛,莫大的耻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成为南宋臣子一雪前耻的人生目标,但迫于南宋朝廷的虚弱短视、抱残守缺,铁马冰河的豪情壮志只能化作一夜又一夜的梦境。对宋、金政权的关系,可以做以下问题设计。

例题1:岳飞的《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映射什么历史事件?(答: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二圣”及皇室宫廷3000 余人。以岳飞为代表的宋室臣子,视其为奇耻大辱。)

例题2: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中“胡虏”是指( )。

A. 匈奴 B.金 C. 鲜卑 D. 羌

二、从诗、词、曲、赋中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信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信条,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位卑不敢忘忧国,他们的作品或者关注军国大事,或者寄情山水,也有人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经济生活和民生疾苦。学习中国古代经济的内容,若只是把单纯的历史知识呈现给学生,有些枯燥乏味,引入诗词则趣味大增。

例如,讲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含义和特征时,教师可引入黄梅戏《天仙配》曲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曲词描写的画面,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类似的曲词,学生耳熟能详,可以阅读欣赏,也可以表演歌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

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时,教师可以引入: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例题1:这首诗描写了古代手工业中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答:冶铁业。)

例题2:从其规模推断,反映了哪一种形式的冶炼部门,有何特点?(答:属于官营手工业部门。)

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从“炉火”“红星”“紫烟”几个意象可以推断这是冶铁活动。从“照天地”“明月夜”可以看出其规模宏大,说明不是一般的家庭手工业,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有如此规模的生产场景,只有官营手工业部门。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分析其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规模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上等,供官方使用为主。

同样在学习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时,教师可以引入: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宋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例题3:诗中提到古代一种重要的灌溉工具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答:翻车,能把低处的水运到高处,用于农田水利灌溉。)

三、从诗、词、曲、赋中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涉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两汉《桓灵时童谣》)

例题1:上述内容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后来有何变化?(答:察举制,后来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例题2:结合诗词内容分析这两种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何弊端,后来由什么制度取而代之?

通过解读诗意,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首民谣,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对比一个个名不副实的推举现象,将推荐选拔人才的虚伪、腐朽与名不副实揭示得淋漓尽致,说明这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需要了。从隋唐开始,开始采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承袭沿用上千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代读书人为之夙兴夜寐、奋斗终生,成者为之喜,败者为之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古人对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感慨颇多。可以看看孟郊的遭遇和他的诗作。

孟郊“十七年间六落第”,在两次参加科举落第后,孟郊写下了《再下第》一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从诗歌第一句来看,这次落第之后,孟郊彻底失眠了,想起从家乡到长安路上的颠沛和困顿,不禁“泪眼问花花不语”。

孟郊落第后,受尽了命运的拨弄,直到四十六岁时他终于时来运转,考中了进士。他在困境中极度失意,进士及第后便有了强烈的反弹,他及第后满怀豪情地赋诗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孟郊四十多岁考上进士与同辈相比并不算晚。但与之前经历的落魄和煎熬相比,下第与登科则是天壤之别的境遇,前诗中“空将泪见花”与后诗中“一日看尽长安花”,充分表现了科举制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两种鲜明的身份差别,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

结 语

总之,历史与文学还是有很多相通相融的地方,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但要做到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这对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学习多摄取中华诗词方面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精心设计,要活用巧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学生也要明确,文学对历史主要起辅佐补充作用,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历史是现实,而文学高于现实,历史现实是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现实。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更好地学习。

猜你喜欢

孟郊例题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诗词之页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