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导读问题的“三个度”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2期
关键词:樟树文本课文

徐 娟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准确理解,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为学生与课文、作者和编者之间的对话保驾护航。那么,生本对话应采取何种方式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以有效的导读问题来进行引导。对课文中心准确理解的关键是要抓住核心问题这一钥匙,这能使课堂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深度化、厚度化、广度化的导读问题[1]。

一、紧扣文本——设计深度化导读问题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导读问题的设计和实施,但仍存在一些无效问题,导致学生在貌似热闹的课堂氛围中难以有效与文本进行对话。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主题,从学生实情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展开文本对话。

(一)基于文本题目,设计深度化导读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读者阅读文章时首先关注的对象,其通常是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提炼,这也说明只要以题目为基础,就不会偏离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从题目入手充分理解文意,并指导导读问题的分层设计,以便学生能在后续学习中有效理解文意,实现有深度的文本对话。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金蝉脱壳》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两个导读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维:“请大家仔细朗读,厘清课文所描写的‘金蝉脱壳’的写作顺序。说说‘金蝉脱壳’的哪一情景最让你觉得有趣,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两个问题表明教师是站在题目的基础上以延伸的方式设计导读问题的,实现了对题目所含内容的细化。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能真正厘清作者在文章构思上的结构层次,并吸引他们从细节处去品味文章的主题。宏观和微观的有效搭配,真正落实了针对性的问题设计,而且教师是从教学重点着手设计的,从而让课堂产生了更多的精彩。

(二)基于文本主线,设计深度化导读问题

文本主线是指作者行文的思路或贯穿全文的线索和脉络。为了增强生本对话的深度性,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拉近与课文的距离,为此需要从文本主线着手。在主线的指导下,教师展开对导读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整体,弄清文章整体框架,关注作者使用的文章结构安排和写作手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

以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以“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整个过程”为主线,教师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对导读问题的设计:“你们知道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吗?他是怎么做的呢?最终结果如何?”分析教师的问题可知,其抓住了课文的主线,并紧紧地围绕它展开设计。只要学生能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去阅读,就能较容易理解全文,并能对作者的行为思路和记叙文要素分析得非常清楚。同时,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其思想感情。在文本主线方向的引导下,学生能提升对话的层次,提高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层层推进——设计厚度化导读问题

开展文本对话,要想落实其有效性,就应意识到要循序渐进,在充分把握课文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导读问题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具有“厚度”的文本对话。

(一)从课文重点出发,设计厚度化导读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重点内容,因为作者的情感诉求离不开相应的主要情节,所以理解重点内容就能领悟课文的精华。这也要求教师所采用的导读问题必须注意层次性,要在品味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课文,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主要记叙了“我”和珍珠鸟在长期相处中不断变得亲密的故事。作者为了凸显珍珠鸟可爱的一面,灵活地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段,突出表达了自己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层面的感情,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导读:(1)作者分了几个时间段对“我”和珍珠鸟的相处进行描写,分别是什么?(2)珍珠鸟所做的试探性动作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含义?“我”又是如何回应它的?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围绕课文主题设计问题进行导读,还注意了两个问题的层次分别。利用第一个问题刺激学生投入对“我”和珍珠鸟慢慢变得亲密的理解和把握中,使他们从整体上了解这篇课文;利用第二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的细节描写中,去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并有效地落实相关的文字训练。

(二)从课文难点出发,设计厚度化导读问题

小学生的阅读难点往往出现在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上,而这又是他们要必须掌握的,否则就不利于他们语言智慧的发展。所以,教师需针对难点设计问题进行导读,推动学生通过文本对话对课文的内涵进行有效感知[2]。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利用樟树所要表达的意义,而这也正好是全文极具韵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感悟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从而理解突出樟树内在美意在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格的内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其大概内容,然后以问题进行导读:“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能找出樟树和宋庆龄有哪些关联?”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可以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而品悟到“樟树木质的精美正对应着宋庆龄品质的高贵之处”,这样,学生就把握了樟树的象征意义,突破了学习难点。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以一个能激发学生认识到樟树和宋庆龄之间联系的问题推动学生实现了对樟树象征意义的感悟。可见,这个导读问题增添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让他们实现了对个人阅读语言智慧的培养。

三、关注体验——设计广度化导读问题

阅读教学后期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前面阅读的成果,从而实现对课文理解的有效升华,真正内化整堂课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学的重点就由学习转化到了运用上,这样能推动学生去反思整个阅读过程,使他们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综合性体验,把课文的阅读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以教学《军神》一课为例,教师需要以直观、总结性的问题来进行导读。在前面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刘伯承坚定的意志品质有了一定的感悟,这时教师设计的导读问题要能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刘伯承的看法,并说一说自己不如刘伯承之处,思考改进个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刺激学生把个人情感体会表达出来,还能使他们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

结 语

总之,以有效的导读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能使学生抓住理解课文的关键,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学生的文本阅读主动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享受到文本阅读的快乐。

猜你喜欢

樟树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相信香樟树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