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归化与异化视角分析《水浒传》译文中的翻译现象

2019-11-26杜渐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归化水浒传威廉

杜渐

内容摘要: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的争论始终是翻译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将以归化与异化为角度,对威廉·硕特的《水浒传》译文第一章内容中的一些部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威廉·硕特 《水浒传》

1.引言

在翻译工作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跃然纸上:究竟应该对源语文本进行直译还是意译?英国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对此曾给出了一条较为合理的建议:“尽可能直译,必要时意译”。之后,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方法也被各国翻译学家推至舞台中央,关于这两种方法的争论也被看做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争论的延续。虽然归化与异化看似是一对对立性极强的二元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归化与异化之间往往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界限,相反,两者可能是一种相交融的关系。因此如何以归化与异化的视角分析译文,便显得尤为重要。

2.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归化与异化这一二元对立概念在被正式摆在各国翻译学家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一内涵基础是由欧洲的古典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所提出:“Entweder der Uebersezerlt den Schriftsteller m?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 oder er lt den Leser m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1]但在当时,施莱尔马赫只是将他对翻译的看法描述了出来,并没有将这一看法以一种较为正式的学术用语所冠名。在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受施莱尔马赫这一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著书《译者的隐身》中将这两种方法称之为“异化翻译法”与“归化翻译法”。

2.1.归化翻译

对于归化翻译,国内外都有许多翻译理论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韦努蒂对归化翻译的理解是:“遵守目标语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译文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但同时他也认为“顺达的译文风格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抹杀了文化个体性,使译文成为了文化侵略和殖民的温床”[2]。我国翻译理论学者刘英凯教授认为:“所谓归化,按照《辞海》的解释,即入籍的旧称;翻译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费力的汉化,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化……余则类推”。[3]通常来说,根据归化翻译理论完成的译文更为符合目标语的语义与语用形式,同时表现了目标语的习惯与文化传统。这样的翻译作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目标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相对轻松。但这类译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源语言文本中的信息受到了磨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归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会将许多源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信息与特征模糊化,并以一种贴合目标语文化的替代方式重现于译文之中。如此一来,两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就被隐藏了起来,剥夺了两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读者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

2.2.异化翻译

与归化翻译组成二元对立概念的是异化翻译。韦努蒂对于异化翻译特点的理解主要在于最大程度上保存源语言文本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从而体现两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再现,有助于目标语读者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在带有异国文化气息的阅读体验中,达到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作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译文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表达习惯、文化传统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尽量保留了下来。同时译者也尽可能地传递原文中的异域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相比于韦努蒂对归化翻译“殖民温床”的评价,他更青睐异化翻译。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強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统治”,导致弱势文化只能听从强势文化的摆弄,译文则成为了这样的“文化殖民”的工具。[4]但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是译文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显得并不那么“友好”。译文中被重现的原文的说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遵循了原文的表达规则以及表达内容,这样的译文会使读者由于自己的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对的概念而感到困惑,因此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译文带来了较大的理解困难。

2.3.归化与异化的可结合性

虽然归化与异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看做是一对二元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译者往往会同时采取这两种翻译策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翻译该原文。当译者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源语言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时,译者便会采取相对偏向归化翻译的方法策略,在一些部位恰当地消磨源语中可能会增大目标语读者阅读难度的内容。当译者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时,异化翻译便是合适的方法。虽然异化翻译会使读者在阅读中频频受阻,但也正是这些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的内容,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由于译者的目的多存在主观性且较为模糊,“应该使用归化还是异化方法”便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在分析译文时,不应当过分解析该译文究竟是使用这二者哪一部分,而是应该分析译文的翻译更为偏向哪一方,同时试图理解译者这样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如此才能较为恰当地对一篇译文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3.文学作品中的归化异化翻译现象及分析

在对不同类型的译文进行分析时,应当采取不同的视角。此处将以德国汉学家威廉·硕特于1834年所翻译的《水浒传》译文为例,以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视角对其中第一回的译文进行分析。与该译文相对应的源语言文本是《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一书中作者宋健飞所引用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该书原作者为施耐庵。

3.1.章回目标题

原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译文:“Aus dem historischen RomaneSchui hu tschuan.”[5]

《水浒传》中的章回体标题,一直都被视作其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第一回目来说,该标题使用了工整的对偶形式,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从该标题的内容来看,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并且各用四个字将与该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了精确的概括。总体来看,这一标题在提示主人公、概述主要内容的同时,向读者抛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在硕特所翻译的版本中,标题内容被完全省去了,用来替代源语文本标题的仅是简单的告诉目标语读者:“《水浒传》的故事就此开始”。也就是说,译者为了便于理解,使用了更为偏向归化的翻译方法。译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在形式上,以中文式的工整对偶将标题重现于目标语译文中是非常困难的;其次,虽然原文仅仅使用了十四个字,但由于中文的凝练性,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少,若将其完整呈现于德语中可能需要两个完整的句子,这样一来标题便显得非常冗长,并不符合标题“简洁明了”的要求。因此,译者在此处使用了归化翻译方法,将该标题简化,帮助目标语读者扫清了理解障碍。但这一方法也时读者失去了从标题体会中文对偶标题以及文章大意的机会,未能准确传达源语作者的意图。

3.2.译文部分片段

例一:原文:“百官”;译文:“die hohen Civil-und Militair-Beamten”[6]

这段译文出现在第一回开头部分,描写的是当朝皇帝接受众臣子朝拜的场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用“百官”这样的词来形容皇帝麾下的一众臣子,同时也有“文武百官”这样的较为完整的词语。译者在这里并没有选择直译,而是相对归化地使用了“die hohen Civil-und Militair-Beamten”的译法。“Civil-Beamten”代表了文职官员的意思,“Militair-Beamten”则代表了军事相关官员。这两部分分别与原文中“文官”与“武官”的两部分形成较为恰当的对应。使用名词复数也体现了人数众多。由此可以看出译者这一译法非常恰当的将原文中“百官”的意思传达给了德语读者。译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原文的理解,找到了一个准确的目标语对应词,虽然这里使用了相对归化的翻译,但却在读者容易理解的前提下保存了原文中的内容,并未使原文因偏向归化而使内涵出现过多损耗。该译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翻译。

例二:原文:“天师”;译文:“der himmlische Meister”[7]

在中文中,“天师”一词来源于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对其老师岐伯的称呼,指的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是我国古代道教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天师”角色多为具有超自然能力、道行颇高的道教人物。在《水浒传》第一回中,“张天师”也是如此,洪太尉所接受的任务便是来找其作法。但在德语中,不仅并没有对应的概念,19世纪的德国读者甚至很难了解道教是什么。因此译者在这里使用了相对偏向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将其译成了“der himmlische Meister”。“himmlisch”在德语中通常用来描写与基督教有关的人或事物。因此不难看出,此处的译文从字面上给德国读者描述了一位“基督教大师”的形象。虽然读者阅读时能够快速理解译文内容,不受到太多阻碍,且可能理解这里的“himmlisch”并非与基督教有关,但却无法与原文中的中国道教文化形成联系,因此阻断了德国读者获悉中国道教文化的途径,未能使两语言文化形成交流。

例三:原文:“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烟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译文:“Der Kaiser die Growürdentr?ger haben mir doch ein saures Stück Arbeit übertragen.”[8]

在原文中,作者用了一系列词语来描述洪太尉在京师时的高贵享乐之态。而在这句后半,则是洪太尉对上面派下来的苦差事进行了一番抱怨。这段话虽然只是一个角色的话语,但此处实则也是对整部《水浒传》进行了点题——民与官之间的矛盾、下级与上级之间的矛盾。在此处译者使用了较为偏向归化的翻译方法,只将主要的内容叙述了出来,即“上面给他派了一份苦差事”,而略去了其中人物更主观的话语。这一译文可以使目标语读者顺畅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但实际上也使得读者失去了一些能够把握文章主旨的机会。原文中的描写用词从侧面对比出了洪太尉在接受这份差事前后的生活状态对比,借此凸显其内心的不满之情,同时点明了主要矛盾。但由于这几句描写中的内容含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内容即使被译至德语,德语读者也很难理解其中内涵,所以译者选择将这些内容删去。这样一种偏向归化的译法,在减轻读者理解难度。但由于略去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帮助读者理解故事背景的线索,读者在融入故事方面的难度也被加大,同时读者还失去了接触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句的机会。

例四:原文:“参知政事范仲淹”[9];译文:未译。

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一职相当于“副宰相”,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利、增大皇权而设立的职位。在中国古代史中,范仲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译者在此处直接将范仲淹的名字与职务略去,使用的是一种归化的翻译方法。由于读者很难理解“参知政事”是什么样的职务,也并不了解范仲淹其人,因此这里译者帮助目标语读者省去了调查背景知识所需的功夫。代价便是德语读者无法借此机会接触范仲淹这一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失去了接触源语言人文历史的机会。

4.总结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涉及中國文化元素的内容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对于德国读者来说,通过译文较为透彻的理解文中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当读者自身拥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时,才能弄明白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从该译文第一章来看,译者威廉·硕特为了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的大概发展,使用了更多更偏向于归化的翻译方法,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扫去了许多理解障碍。因此可以看出,译者在对《水浒传》进行翻译时,主要目的是希望德国读者能够在不计较细枝末节的情况下,大致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对这一翻译动机来说,归化翻译要比异化翻译更为恰当。虽然过多地进行偏向归化的翻译使得原文中的中文文化元素大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但考虑到该译文属于德语译本中的较早版本,能够将《水浒传》的故事较为完整的传达至德语受众中,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从译者的翻译目的来看,该译文中更多的归化翻译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因此总体来看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Schleiermacher 1838,218. Nach J?rn Albrecht.Literarische bersetzung[M].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Buchgesel

lschaft.1998.S.74.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4]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01).P102-106.

[5]许亚敏.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黑河学刊.2017.P.59-61.

注 释

[1]Schleiermacher 1838,218. Nach J?rn Albrecht. Literarische ?bersetzung[M].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98.S.74.

[2]许亚敏.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 黑河学刊.2017.P.59-61.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4]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01).P102-106.

[5]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6]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7]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8]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9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猜你喜欢

归化水浒传威廉
破耳兔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一粒沙子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