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性探源
2019-11-26张黎黎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诗不仅可以表情达意,十分富有美感,还可以开拓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古典诗歌历经千年风霜,其古朴雅致,具有意境的美感;現代诗歌应时代而萌动,其重在展现自我、强调自我,两者在我国诗坛中都散发着各自的光芒。本文拟就两者的形式和内容探索其差异性。
关键词:古典诗歌 现代诗歌 《闺怨》 《致橡树》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流传千年的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看那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中依旧熠熠生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哪个诗人的名字不是家喻户晓?自“五四”时期前后中国现代新诗诞生后,中国诗歌又翻起了新的篇章,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这些浪漫的诗人给国人留下了与古典诗歌不同韵味的新诗。但是却出现了一部分人认为仅走百年历程的现代新诗不能与流传千古的古典诗歌相提并论,80后某作家甚至在网上发表文章宣称“现代诗和诗人没存在的必要”。诗歌是寄托人类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诗歌会永远延续下去的。决不能以古典诗歌的审美标准来要求现代诗歌,两者都各有其优,不能偏向其一。
那么,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究竟有什么不同?以下将以王昌龄的《闺怨》和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定义的界定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歌的总称,指中国古人创作的诗歌作品,时间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创作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风、往体诗,它是指唐代以前形成所有体式的诗,与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相对。并不是说唐代之后的诗都是近体诗,具体要看格律声韵,因为唐代之后也有诗人按照古式创作诗歌。不过,唐代以后,古体诗就渐渐消失了,因为写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写近体诗。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也比较自由,不必拘泥于对仗和声韵,但是近体诗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种称为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称为五绝,七言的称为七绝;一种称为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称为五律,七言的称为七律,超过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王昌龄的《闺怨》属于七言绝句。
现代诗歌(也叫新体诗、白话诗、自由诗)是现代人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的诗歌,具有现代艺术审美特征的诗歌。其产生的背景是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的。例如,郭沫若先生创作的《女神》、《凤凰涅槃》,就紧跟时代步伐,将反对“八股文”的文化创新改革运用于诗歌。摒弃旧体诗的许多戒律,提倡自由,不受长短句的约束,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达新思想。舒婷的《致橡树》属于现代新诗。
二.形式的区别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形式上的区别。
1.语言结构
古诗(仅指其中的格律诗,下文不再注明)有较为严格的语言结构,就像刚刚说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之类的,这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致,在造纸、印刷、出版术所限制的古代社会,更易口耳相传,才能流传千古,所以流畅简洁的诗风是必须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是独以七绝称世的诗人,《唐诗三百首》中选了他的五首七绝,其中就有《闺怨》。这首诗属于七绝,每一小句七个字,一共四个小句,十分工整,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诗的字面翻译是“闺中的少妇未曾有相思离别之愁,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精心化妆打扮好了自己,登上家里的高楼,向外远眺,欣赏初春美景。忽然看到路旁那黄中带绿的杨柳色,不禁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真后悔当初为了让丈夫封侯而从军去遥远的的边塞”,思妇所见所感等一系列的愁绪仅仅用28个字表达了出来,文言文相对白话文来说的确更为精炼,也可见诗人用字之精。现代诗歌没有特定的结构,非常自由,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致橡树》一共258个字,长短句相互穿插,短的句子一行只有一个字,长的句子一行有13个字,每一行句子不能单独成语法意义上的完整的句子。《致橡树》一共36行,与只有四行的《闺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押韵平仄
前文提到古诗有固定的诗行外,汉魏之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的法式。律绝是严格受到平仄格律的限制的。《闺怨》中“春日凝妆上翠楼”中的翠楼就是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以青色装饰,这里因平仄就用了“翠”字,也恰好与时令相应。讲究韵律平仄使古诗词富有音乐美,如赋之乐谱,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出来,的确是有古朴风雅之趣。相较之下白话诗歌就被人批评语言浅白,因不讲究韵律,所以一些人就在文字和结构上大下功夫,故意将一句完整的话分成几个小句是不可取的,或故意将简单的意思写得复杂冗长、晦涩难懂,这些都称不上是诗歌。由于古诗如此讲究形式,无形中也造成了形式先于内容的局面,多短小、写景抒情的诗,少长篇、哲理思辨的诗,因为后者不适合格律的制约,可以说有些古诗词的确是一种削足适履的人造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碍于形式不得不用这种倒装句式。写现代诗歌的诗人写诗前一定是先有内容,在写内容中寻求形式,每一首现代诗都是诗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三.内容的区别
诗人和普通人一样,是社会的一份子,没有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诗篇的天才。同时,诗人也是他自己的,独立的个体、独特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生命体验,就是写同种素材,诗人们也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内容之别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1.意象之分
意象是客观的外在物体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古往今来不管是写诗还是写文章用意象抒情最为常见,因为如果直接抒情,未免太不含蓄,不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所以要借外物把情绪客观化。
古人云:“春女悲,秋士悲,而知其物化矣。”中国古代诗歌中素来有伤春悲秋的传统,春秋两季成为了抒情诗的意象原型。由于中华民族的农耕性质,人们对时令的变化最为敏感,对时间的珍视就演变为对逝去的春天的痛惜和对秋风萧瑟无比悲凉场景的感慨,其实逝去的时光就代表了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或气若游丝的晚年,成了人们生命意识的象征。看到《闺怨》中少妇“春日凝妆上翠楼”,就隐约可以猜到后文少妇一定会伤春了,果不其然,下句“忽”字陡然一转,少妇看到杨柳这一派春色也许就联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和丈夫惜别时的依依深情,想到自己美好年华却独守空闺的无边寂寞,意识到了青春就像这春天一样也是易逝的,又想到丈夫远在千里戍边定是十分辛劳,因此才“悔教夫婿觅封侯”。除了时间意象,《闺怨》诗中还有自然意象,也就是“杨柳”,杨柳在中国人心中不仅是春色之物,更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因柳与“留”字谐音,古人就有了折柳相赠的习俗。诗中的少妇也许当年和丈夫折柳赠别,也许想到这大好春色却无人和她共享,想到杨柳易衰、青春易逝,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在这等待中一年年消逝,本是积郁已久,一见这春色、杨柳,离愁和感伤便一齐涌上心头了。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大多数固定,一首诗中意象与意象之间有关联,形成了意象群,就像春色和杨柳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诗歌的意象背后所指并不那么固定,具有不确定性或多义性,相对古典诗歌意向内涵的单纯、确定、透明,现代诗歌意象是朦胧、抽象、复杂的,意象的外延被诗人们大大拓宽了,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审美思考的空间,现代诗人运用的意象更多是自己的创造。《致橡树》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横空出世,以反叛传统的姿态发出来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呐喊,女诗人舒婷别具一格选取了“橡树”和“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健的男性之美,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是作为树的形象站在橡树边的,摒弃传统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体现了丰盈、活力的生命气息,是具有新时代审美气质的新女性形象。诗篇一开头连用六个否定性的比喻,“凌霄花、鸟儿、源泉、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意象本身是没有特定含义的,舒婷将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赋予内涵,宣告了作为男性附庸的爱情观的反叛。这些意象组合打破古典诗歌富有逻辑顺序或时空顺序的排列,表现出自由性的特征。北师大博导,九叶派诗人郑敏在其文章中对现代新诗的意象运用大加称赞“新诗在意象的跳跃上完全可以与古典诗词比美,甚至可以超过。”
2.写作手法
因为古诗较短,使得其无法突破自身结构的限制,所以诗人们只有尽大可能将感情浓缩,集中表达,那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要推敲出精确的字真不容易呀。古诗讲究炼字,讲究诗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还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認为用了这些字,使境界全出矣。《闺怨》中很多字的运用是值得去挖掘背后的深意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中的“愁”就可知少妇最开始的感情,也许是自身的天真无邪,也许是对功名的盲目崇拜,还不知道愁苦,所以化好妆之后登楼赏景,第三小句“忽”字反转全诗,少妇之见杨柳色,使之触动神经,浮想联翩,“悔”意油然而生。此诗巧用陡转,紧抓少妇心理刹那间的变化,用字简洁明了。《致橡树》相较之篇幅较长,一共36行,前13行巧用意象从反面否定传统的爱情,14行至36行正面书写了自己的爱情观。意象的描写方式是用了比喻的修辞,现代诗歌意象的表达多用修辞,或是比喻,或是拟人。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的比喻,凌霄花的攀附式爱情、鸟儿的单恋式爱情、泉源的奉献式爱情、险峰的衬托式爱情、日光春雨的宠溺式爱情这些都被诗人否定了,诗人理想的爱情是木棉和橡树,两者都是树,是平等立于天地间的,但是这种爱情不等于互相挤迫对方,诗人又用拟人的手法暗示爱情中的男女既是各有所长,又是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既能同甘共苦,又能自由忠诚。再看《闺怨》,其真正用意是王昌龄叹惋自己年岁渐高,但理想功业却停滞不前,王昌龄的理想是从军边塞立功,他29岁进士及第,但那个时候唐朝边塞较为安定,后一直名位不振,与抱负渐行渐远,所以他只好将借翠楼少妇来暗示自己的经历,表达出和翠楼少妇一样的矛盾痛苦,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隐喻手法。
3.情感表达
《闺怨》从内容上看属于闺怨诗,闺怨诗内容是一般丈夫久戍边关,少妇难免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怀,或感时生情,或托物寄情,或妙喻传情。为何闺怨呢?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都洋溢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气氛,男儿们都有着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情,所以纷纷奔向边塞杀敌报国,这种时代精神也影响到了闺中女子,不然这位少妇当初也不会鼓励丈夫奔赴沙场了。王昌龄作为男性作者,在描写闺阁中女性形象的时候,难免不能换位思考,他认为诗中少妇凝妆上翠楼就证明她不知愁,因为没有男性欣赏,女性就不必为悦己者而容,“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这样不修边幅才是知愁的女子,在古代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觉得女性的价值在男性身上实现,其美丽的一面只能留给男性主人共欣赏,一旦这个主人公远去,那就无需美色。古代的闺怨诗大都是出自男性之手,以女性口吻立言,或去揣摩女性的心理,但女性独有的体验是男性诗人无法体察的,所以为何闺中女子不是想打扮好自己和这美丽的春色相配呢?好在现代女性地位提高,女性也能学习知识,所以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学者,其中爱好写诗的女诗人借诗歌抒发爱情观,舒婷就是其中之一,如此大胆的《致橡树》就是在那个羞于谈爱情的年代横空出世的,舒婷自己回忆道:1977年3月的某天,她陪老师蔡其矫在厦门鼓浪屿散步,老师说一生邂逅并追求过许多女性,可是大多数漂亮的女性都是头脑简单、缺乏才气;令人痛惜的是,有才气的女性,相貌却很少有姣好的;既聪明又美丽的女性也不是没有,只是脾气泼辣、性格强悍,令人不敢造次。她听后不以为然,与之愤怒地争论不休,认为女性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而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外貌、性格、智慧等方面评头论足。于是,当晚舒婷就写下了这首《致橡树》给蔡其矫。
古诗素来避免直接抒情,明人胡应麟认为“绝句最贵含蓄”。诗人沈德潜也说:“七言绝句以语尽情遥,含吐不露为主。”《闺怨》短短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诗人抓住情景神会那一刹那的情感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知愁”到后面的后悔让丈夫去立军功谋官职,但是仅从表面意思看不到少妇究竟为何而悔,也看不到她究竟想了些什么,只能靠读者自我推敲,从而获得审美的心理满足。现代新诗《致橡树》采用第二人称,便于坦诚地直抒胸臆,用木棉对橡树的告白,歌唱自己要求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相对闺中少妇的含蓄,这里的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就十分大胆了。
4.境界追求
古典诗歌喜欢塑造画面,追求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代诗歌更注重思想境界,现代诗人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国家的命运,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具有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的诗歌,现代诗歌中的思想性是审美的聚焦点。
《闺怨》的画面感就极强,通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已知时间、地点、人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子在自家青色的高楼远眺,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诸侯,”由乐转哀,读者仿佛又看到了这个形单影只的少妇面露苦色,本是生意盎然的春日,却见远方的柳树飞舞,年复一年杨柳青青,春去春来,但人的青春却不可重来,好一幅春日闺怨图。与这种格律诗相比,现代诗歌没有那么闲情雅致,更多的是对理性的挖掘,对真理的探寻。舒婷写《致橡树》的时候,“五四”的新风已经吹了近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思潮就像黑夜中的明灯激励无数迷惘中的青年冲破牢笼、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其中包括一大批知识女性呼吁要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不要做男性的玩偶,发出了时代最强音。舒婷以“木棉”和“橡树”的比肩而立开诚布公平等、独立、亲密、和谐的爱情,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使丰富的情感带有理性色彩。
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登场有其必然性,发展到现在,经过无数文人雅士的努力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没有高低之分,两者都各有其审美性。
参考文献
[1]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J].文学评论,1995,(06).
[3]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古典诗歌意象艺术[J].人文杂志,1996,(05).
[4]郑小雅.古典格律诗与现代自由诗审美建构比较简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5]吕家林.雕琢与隐喻——对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一种解读[J].贵阳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介绍:张黎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