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019-11-26王孝虎
王孝虎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方法的归纳,积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语文知识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知识积累 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听说读写,多渠道学习语文知识。学会正确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让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得靠日积月累,必须依循科学的学习规律,坚持持之以恒。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表征。如何让学生会听呢?比如语文课上,学生要学会抓住中心,记住要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关键的地方应细心倾听,并将有用的信息及时储存起来;在参加讨论和辩论时,要听明白各人的主要观点,对看法有分歧的要能听得出分歧在哪里。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才能使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不断提高其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就是靠口语表达来完成的。虽然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不少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甚至因为紧张在回答问题时显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等。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坚持说好普通话,回答问题要清楚响亮,把话说明白完整,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要把读和说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愿望,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坚定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念。
第三、要教会学生理解“读”书的方法。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轻易放过,要认认真真地查查字典,对不理解的字词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意思。要读懂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出课文以外的意境、内容等。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反复诵读精彩的段落,尽量能背诵下来默记于心。
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写文章要经过思考酝酿,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作文质量,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动笔之前,学生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写作的重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是大作家、文章高手们的共同经验。教师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每一篇习作中的毛病,反复细读后改掉这些毛病,力求成为好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更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和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要學好语文就必须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师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第五、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从本质上讲是要求在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积累、求知习惯。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意识,光靠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和课本上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积累的学生才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真正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成功。语文学习无法速成,必须做到多学习多积累。见多才能识广,教师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和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多写读书笔记,全面细致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且对其日后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大有帮助。
总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短暂有限,而学会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则是终生所需要的。只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今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归纳,积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语文知识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太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