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
2019-11-26刘喜鸽
刘喜鸽
【摘 要】高职院校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本质需求。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基于文化育人视角,应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入手,从理想信念、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引领、浸润,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工匠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2016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国家高度提及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纪录片《大国工匠》中记录的八位工匠,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秉持着传承、钻研、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有工匠精神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全力以赴、追求极致,力争做到最好。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15”,就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业精神,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必不可缺的“软件”。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土壤,学生要茁壮成长为工匠型人才,就需要有肥沃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土壤。顺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而持久的环境教育力量,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尽之责。因此,积极研究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与策略,对高职教育培养工匠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工匠一词古来有之,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技术专长的手艺人。工匠精神随工匠一词的出现而出现,是从事某行业的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所应具有的相应的职业道德。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匠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工匠的内容日渐丰富,作用也日益突显。新时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起始于传统的工匠精神,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性的元素。
新时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已经远远超过“实用、够用”的职业技能范畴,而是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等多个层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工匠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还需要在技术和精神上相互统一,才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综合多方面要素,我们可以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归纳为:首先,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对职业不离不弃的热爱。对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是工匠精神的出发点,是基础和起点。爱岗才能敬业,才能够在本行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其次,是对职业精益求精、孜孜不倦钻研的态度。除了对职业充满热爱,更要深入地钻研,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升华。最后,是对事业有传承和创新的思路。社会不断发展,职业不停变化,但对职业精髓的传承是永恒不变的,同时,我们也会紧跟科技进步,勇于创新,永葆工匠精神前行的动力和目标。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由谁来培育工匠精神,关系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定位与价值取向。目前,关于由谁来培育工匠精神这个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是首选。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已转向了‘完善体系,构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是蕴涵着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在具体的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是其重要渠道和主阵地,是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融入并贯穿高职教育的系统学习和培养之中。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不仅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更为培养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在着力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入手,从理想信念、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引领、浸润,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追求,进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如何充分利用高职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加强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值得各高职院校进一步思考。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富有敬业、精业、专业和创业品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围绕这些特点开展。
(一)以工匠精神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作用而完成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在已有的传统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企业文化中所蕴涵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因此,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必然可以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以工匠精神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让工匠精神扎根高职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所在。用大国工匠精神这种饱满的精神人格引导和培育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无穷的精神能源。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教室、实训室中加入体现工匠精神的文化宣传标语、人物形象等,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实现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渗透,是当下社会对职业人才提出标准与要求的体现。学校邀请行业专家研究和确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定位,设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构建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及自我修炼来养成。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从小微入手,渗透规矩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及其与时俱进、以身示范诠释出的工匠精神,也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了引导和感染作用。总之,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专注细致、追求卓越、忠诚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1.抓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弘扬工匠精神,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高职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价值观易受社会、家庭、环境所影响。据笔者所知,某高职院校汽车应用技术专业,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中,有2人不愿意去实习,先后有7人被公司辞退。不愿意去实习的原因是,“实习公司离学校太远,早上起大早,车费不报销,实习还没有补贴”。经过辅导员教育、劝说,两人同意去实习,但工作了半天,表示工作太累,不肯再去。7个被辞退的人中,2人因上班迟到被辞退,3人因休息时在非吸烟点抽烟被辞退,2人因在工作期间接打电话、发送短信被辞退。而该专业学生在去实习实训前,公司提前做过一整天的培训。这种情况,反映出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责任心不强、责任意识模糊不清,价值理想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中,关于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作为职业人的道德责任——“敬业、诚信”。“敬”是敬重职业,尊重劳动、尊重机会、力求完美地完成工作,“诚”是真实无欺地奉献劳动、奉献智慧的心态,这一“敬”一“诚”让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抓住了要领,也是促成高职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指航明灯。因此,抓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帮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2.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
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及考核评价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隧道掘进技术》讲授时,可精心设计典型案例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观看《大国重器》视频了解中国挖掘技术,当听到隧道掘进机制造工程师“在目前的市场和技术条件下,无论什么样的路况和地况,我们都能制造出相应的设备”这样的话的时候,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装备技术的先进和强大,也能让他们为中国制造、中国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更能激发其学习工程师们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热爱岗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工匠精神融入“双创”教育教学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意思维,还要有追求细节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才是能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驱动力。工匠们“不仅仅是通过自主劳动、品质劳动而获得快乐与成就感,而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融入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将工匠精神系统融入专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各个环节是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载体。在专业教学中,联合校企合作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行业创业成功者及校友创业成功者,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认同,进而养成并自觉践行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等职业素质。同时,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融入到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中,借助互联网+“双创”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虚拟实训平台,探索创业案例推演、创业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在“真实”的企业、岗位场景中进行,促进学生在“双创”实战中体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内化到自身的职业素养结构中。
4.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文化平台
高职院校通过“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聘任劳模导师,让劳模导师走进课堂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劳模导师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每年暑假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劳模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劳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开拓创新的精神,并将“劳动光荣、技艺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意识深深根植于脑海之中。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能够自觉以劳动模范为人生目标,树立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增强自身追求事业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迫切需要职业人“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学习,应理解和掌握哪些价值观念是正确的、应该坚守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丰富的校园环境“养成”一定的职业价值、职业理想,“养成”一定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在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和校园文化发展中,因突出对其实践性、校企文化融合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其“技能立身”和“素质发展”,就能完美地解决了高职生技能教育与职业价值观养成的统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生产领域相融合,从而使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能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5)
[2]艾素平,朱勋春,高再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7(32)
[3]金银琴.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
[4]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