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2019-11-26张国东
张国东
内容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更加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地培养,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归根到底就是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思维力地培养离不开对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地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策略
在平常的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同程度、无意识地做着锻炼思维的事。好比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理解人物形象,就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思维的分析;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人物性格,就是把阅读对象分类、汇总,事物的本质属性合成一个整体,就是思维的综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叙写的事件、人物等领悟文章思想内容,就是从具体事实到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的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解释语言现象,就是从普遍原理推演特殊情况,即思维的演绎……
可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几乎人人会做,天天在做,司空见惯。但问题在于,好多的思维训练是无意识地在做。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思维。具体可以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创造性、批判性入手,发达学生们的思维。
一.全局启发,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即思考问题要想宽,思远。有两个要素可以衡量,一是思路畅通,二是思维面广。思路畅通是思维广阔的必要条件。假如思路阻滞,是不可能想宽,思远的。思维面广,就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要宽广,越宽广,思维质量越高。所以,要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主问题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就越宽广。假设教师的主问题,能促使学生站在整篇课文来思考,那这样的主问题启发便是“全局启发”。全局启发一方面能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简教学环节,用较少的学习时间,取得较多的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宁鸿彬老师有一篇经典案例,可以生动诠释这一观点。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初步感知課文后,教师提出:请大家开动脑筋,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们深入思考后积极发言,几个回合后,大家一致认为用“骗 ”字最适合。因为文中两个骗子在“骗”,皇帝和两个老大臣在“骗”、内臣在“骗”、骑士在“骗”、百姓在“骗”……这些人既在“骗”,又被“骗”。总之,除了那个小孩,其他人物都围绕一个“骗”字展开活动。
由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而要概括得全面准确,就必须把思维引向全篇课文。所以这种全局启发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行之有效的。
二.追根溯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经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再探寻事物的本质,及本质间的联系。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认识该事物。语文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的思维从表到里,逐渐深入。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措施,能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苏教版《三个小伙伴》一文中写三个小伙伴一起去种树,小野猪挖树坑,小袋鼠运肥料,小象浇水。老师问:三个小伙伴为什么能把树种好?学生答:因为他们很团结,一起做事,没人偷懒。老师说,是的,因为团结力量大。是吗?如果思维停滞在这个高度,无疑是肤浅的。有的老师就非常智慧,把学生思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追问:那让小野猪运肥料,小袋鼠浇水,小象来挖坑,一起栽树,好不好?生答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小野猪有硬硬的嘴巴,擅长挖坑。小袋鼠有口袋,便于装水。小象有长长的鼻子,适合装水、运水,浇水。老师顺势而行:可见,几个人在一起做事,不紧要团结,更要注意什么?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来做,可以又快又好地把事情做好。
不难看出,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有责任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三.反复比较,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思维的周密性就是指,考虑问题要做到全面周到、精细缜密。假如遇到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自己的认知很可能是以偏概全、留有漏洞的。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思维的品质,学不会正确、全面的认知世界。
而比较这种思维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锻炼思维的周密性。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和需要,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归类、分析、对比,把握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有比较才有鉴别。马克思对比较法曾有高度评价,称它是“理解现象的钥匙”。反复地比较、多角度比较是锻炼周密性思维的好方法。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生: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中,我能感受到姥姥的剪纸技艺特别“神”。这些动物通过姥姥的剪纸都变活了!
师:剪出的母鸡能下蛋、公鸡能打鸣。可能吗?
生:怎么可能。是夸张手法。
师:明明不可能,却觉得写得很传神,让大家印象极其深刻——姥姥剪纸的技艺如此高超!我们一起学着乡亲们的样子,夸一夸姥姥的剪纸技艺。
幻灯出示:
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 )剪( )。
(5分钟后,交流展示。)
生:剪狗像狗,剪猪像猪,剪只鸟儿能唱歌,剪个猴子能爬树。
师:不错。请大家再细细研读乡亲们说的话,反复比较,看哪一句好,为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若有所悟。)
生:书上写的好。因为猫和虎、公鸡和母鸡在外形上特别相似。
师:哦?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体型上特别相似的动物写呢?
生:大家都知道,剪纸只有一种颜色,靠的只是图案、物体的轮廓来区分。体型如此相似的动物,姥姥都能用剪纸将它们区别开来,真是不容易。更突出姥姥的技艺高超!
师:你分析的真棒。多么细腻的夸张!多么高超的技艺!开动脑筋想一想,你平时见过哪些体型相似的动物。学着乡亲们的话,夸夸技艺高超的姥姥。
生:剪鸭像鸭,剪鹅像鹅,剪只麻雀会唱歌,剪只燕子会飞翔。
前后两次比较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周密,更细腻,不再是机械地,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毫无意义的纯语言形式地模仿。做到理解形式、运用形式和体会内容、体悟主题互动相生,和谐共生。
四.辐射发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所以,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辐射发散就是一个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的正确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正确答案,直到想尽为止。
《我和祖父的园子》学习片段一:
师:细读第2段,用“这是一座( )的园子。”说话,并说明理由。
生:这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园子。因为园子里有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颜色特别丰富,所以我觉得是五彩缤纷的园子。
生:我觉得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园子。里面有很多动物(昆虫)在里面活动,感觉很有生气,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园子。
生:我发现这是一座可爱的园子,从“胖圆圆”我读出了蜂子胖乎乎的,很可爱。
片段二
师:再细读3-12段,用“这还是一座( )的园子。”说话,并说明理由。
生:这还是一座快乐的园子。我从“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读出来的,感觉小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
生:还是一座充满回忆的园子。作者在回忆儿时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有一种浓浓的思念之情。
生:这还是一座自由的园子。我从“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可以看出他很自由,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
尊重学生的初读权,学生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思维已经活跃,紧扣文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因而,思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这是教师有意设置了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五.善于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保持教学进度,教师很少会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也很少提供学生评判的时间。这显然落后于时代地发展,不符合当今社会地学习趋势。社会的进步,思维的完善要求我们不能盲从权威、迷信真理。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地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提出新见解。
《变色龙》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细细端详着”,有学生质疑:“端详”就是仔细地看,和前面“细细”似乎重复罗嗦,直接改为“我端详着”即可。这位学生质疑得很有道理。
再如《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有学生质疑:镜子般的冰面用在这里不合适。“镜子”有这样几个特点,平,亮,易碎。而这里应该突出冰面的结实,因为老天鹅撞击了无数次才艰难地把冰面撞裂。师追问:那你觉得怎么比喻合适?生:改成铜墙铁壁般的冰面似乎合适些。可以表现冰面非常厚,这么厚的冰面老天鹅还以命搏击,足见它的勇敢顽强,为年轻天鹅舍生忘死。
且不论学生理解的对错,他能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文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实在难能可贵。
提升思维,也唯有提升思维,才能让学生更灵动、更智慧。教师,请让学生的思维之树长青。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著.宁鸿彬文选[M].漓江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