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比较
2019-11-26唐涛冰
唐涛冰
内容摘要: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始终作为中心和主角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但鲁迅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形象的性格不同,命运及结局不同,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人物塑造的手法不同,而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正是各具特色地把不同时期农民形象的不同特点给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关键词:鲁迅 赵树理 农民形象 比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赵树理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在农村题材创作方面具有开拓性的双碑意义,是公认的两位对农民了解最深入、表现最真切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始终作为中心和主角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但因他们的时代文化背景、人生阅历和审美取向等原因,鲁迅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仍有不同之处。
一.农民形象的性格不同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清末至“五四”前后,其笔下的农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压迫下。因此在鲁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灾难深重、愚昧麻木的农民,通过这些农 民形象,写出了封建思想给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带来的精神枷锁。如祥林嫂为了逃避婆婆令其不嫁的逼迫不惜轻生,却愈表现了她的愚昧,她还担心死后到地狱中,被劈成两半交给两个男人,所以把辛苦攒起来的钱捐门槛当是自己的替身以求赎罪。幼年时代的闰土天真活泼,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已经把他“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但他却仍然没有忘记在帮助别人搬家时带回“一副香炉的烛台”,千百年来封建迷信传统思想始终主宰着他。单四嫂子严守三从之规,儿子病了,她却去求神签、许愿、吃单方。七斤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辫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也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住在未庄土谷祠里的阿Q,已经被剥削压迫到无路可走、一无所有的地步,然后他的思想却是“样样合于圣贤经传的”,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来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赵树理生活在解放区,这是一个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摧毁封建势力、走上彻底翻身道路的新时代。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有类似于鲁迅笔下被封建思想制约的农民,如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土”,人家都适时抢种时,他却算出了“不宜栽种”,结果误了农时,他出于迷信和固执的观念,以命相不合及小芹的母亲名声不好为由,拼命反對小二黑和小芹的结合。三仙姑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跳大神,李成娘愚昧守旧、固步自封,老秦把剥削视为天经地义,这些都是他塑造的迷信自私守旧的老一代农民。但赵树理更注重表现的是自尊、自信、顽强、乐观的农村新一代人。如小二黑和小芹、艾艾和小晚、燕燕和小进,他们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敢于进行正义的斗争。李有才、铁锁、福贵等在共产党和民主政权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战胜敌人和困难,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这些农村新人形象是赵树理在作品中作为重点形象来塑造的,也是鲁迅笔下未曾出现的。
二.农民形象的命运及结局不同
鲁迅笔下的农民绝大部分是悲剧命运,悲剧结局。鲁迅说过,“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就如阿Q来说,他是一个籍贯渺茫,行状也渺茫的人,没有名,没有姓,还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因此成了大家的劳动工具和取乐的笑柄。他在未庄被赵老太爷逼得走投无路,投在假洋鬼子门下,却被哭丧棒打了出来,不准他革命。在革命后却又被抓了,被审判、游街、示众枪毙了。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劳动妇女,她只希望以自己的辛苦劳动挣得一个起码的生存权利,但在中国的封建主义统治下,连这样极其低微的要求,也是一种非分之想。祥林嫂只身力薄,不管她怎样奋力反抗,都无能为力,在年终“祝福”之际,怀着对人世的不解、对阴司的恐惧、对鬼神的怀疑,饥寒交迫,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还有单四嫂子、闰土等,无不是悲惨的一生、悲惨的结局。通过这些农民形象,鲁迅写出了封建统治下广大农民因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很难找到出路的悲剧命运。
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命运多具有喜剧色彩,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新一代农民小二黑与本村纯洁美丽的小芹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和村里封建恶势力金旺兄弟的迫害,两人勇于反抗,最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恶棍被惩治,上一辈被教育,有情人终成眷属。又如艾艾与小晚也是自由恋爱,却受到名声不正的非议,但由于生长在新时代,在《婚姻法》的保护下,这对年青人冲破重重束缚,终成眷属。张铁锁是一个愚昧、忠厚、质朴的外来户,屡次遭受恶霸地主的欺负、迫害,最后他在地下党员小常的启蒙与引导下,坚定地走上觉醒、反抗之路,成为村民的领袖。这些农民形象,虽然也曾受过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压迫,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的思想已经觉悟,不再是恶势力的奴隶了,他们勇于反抗,最终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
三.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曾尖锐地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决定了鲁迅对笔下的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他通过阿Q形象来画出国民的灵魂,通过祥林嫂来反映农民身上的迷信愚昧,通过闰土写出农民对命运的屈从,他对笔下的农民进行严厉的鞭挞,沉重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各种愚昧麻木精神状态,充分暴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者殷切希望他们觉醒,改变受欺压的命运,同时也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赵树理既批判一部分思想落后、顽固的老一代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吃不饱、小腿疼等,对老一代农民进行善意的讽刺和嘲笑,促使他们幡然悔悟。作者也赞美敢于与现实作斗争的新一代青年农民,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和金锁等。其笔下的新一代农民在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已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奴隶,他们识大体、明是非、有觉悟,他们不再受封建恶霸的蒙蔽和欺压,他们开始觉悟了,敢于同旧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和反抗。
四.人物塑造的手法不同
鲁迅在农民形象塑造上以白描手法为主,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善于采用“画眼睛”的方法,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并不是说只写人物的眼睛,而是强调描写人物时,要选择最富有特征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情节,做典型的概括。如在刻画祥林嫂时,作者抓住她几个不同时期的主要外貌特征,寥寥几笔外貌描写,鲜明揭示了祥林嫂的性格和悲剧命运。
鲁迅塑造人物的语言高度准确、鲜明、生动,还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他吸取了传统小说的精炼、含蓄,通过人物的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表现内心情绪,而且还吸收西方近现代文学的表现技巧,这使他的小说语言体现出了一个知识者的智慧、简练、深邃和含蓄。正因为鲁迅的小说有以上的语言特点,所以也只能被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接受,而一般百姓就难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赵树理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很少对人物作孤立、静止的描写,他总是把人物放到情节和矛盾冲突中去展示其性格特点。他写农民中的积极分子,沒有把他们理想化,他们身受地主恶霸的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走向苦命。他们在苦难与斗争中渐渐成长,渐渐学会了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如金锁在磨难中走向革命的道路,小二黑和小芹为了自由婚姻与农村封建势力和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作斗争。
同时,赵树理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语言描写有通俗化、大众化、个性化的特点。他是一位农民家庭出身的作家,他不仅懂得农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同时更懂得农民在文化方面的要求。因此他在写作上力求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他追求一种“口语化”、通俗易懂又风趣的特色。他注重对群众口语的加工提炼,他的语言是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赵树理还通过给人物起绰号来对人物进行高度典型的概括。这些绰号不仅准确传神,而且增加了小说的情趣,如“二诸葛”、“三仙姑”、“糊涂涂”、“常有理”、“一阵风”、“小腿疼”、“吃不饱”等,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综合以上对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可以说两位作家都真实反映了农民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但不同时期的农民有着不同的体现,农民的思想是随着时代不断推移而更新的,而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正是各具特色地把不同时期农民形象的不同特点给形象地反映了出来。所以说,鲁迅和赵树理这两位作家都是刻画农民形象的大师。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3]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四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广东开平市综合成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