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园茶会》中的“帽子”意象
2019-11-26王瑶瑶
王瑶瑶
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女权主义者,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1】意象是她惯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花园茶会》中“帽子”的意象贯穿全文,这与帽子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帽子不仅是英国人不可或缺的服饰,更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帽子不仅是描绘人物的道具,更有利于刻画性格,表现和深化主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从在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一.帽子所体现出的阶层差别
草帽在英国屡见不鲜,特别是下层民众喜欢戴草帽。“英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流社会和劳工阶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2】从这段话中能够明确地看出帽子蕴含阶级差异,不同的帽子象征着不同的阶级,更重要的是帽子象征地位和权力。比如,《花园茶会》中对搭帐篷工人的描写:“那小伙子瘦得像竹竿,脸上满是雀斑。他挪动一下工具袋,把草帽推到脑后。”【3】“瘦的像竹竿”是下层民众形容共同的特征。他们对工作时所戴的帽子没有过多要求,不加任何装饰,那类帽子是平常普通的草帽。笔者认为,《花园茶会》中的“草帽”韵味十足:草帽代表没有社会地位的工人阶级,工人在负责搭帐篷等工作时容易弄脏帽子、弄坏帽子,而他们的工作、身份不允许他们对帽子更高的要求,戴草帽方便工作,并且不易弄坏、弄脏,就算坏掉,也不会过于心疼;草帽代表贫穷,只有贫穷者才会佩戴草帽,而这些贫穷者给贵族打工,受贵族的压迫,是贵族的奴役;草帽代表广大农村里任劳任怨的农民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农业和畜牧业,草帽由草编制而成,草在农村随处可见,妇女可以自己编织,即便是购买草帽,低廉的价格是农民可以承担的。草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等下层劳动者的标志。
里夏德·范迪尔门曾说:“各个等级的样式各具个性,既引人注目又显露体型。特别是帽子。就是说社会的上层要和社会的下层有所区别。他们想要说明自己的社会地位。”【4】比如,萝拉在看望死者时不由自主地说“请原谅我的帽子”。【3】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她所佩戴的帽子是参加花园茶会所佩戴的礼帽。礼帽代表富贵,礼帽质地柔软,价格昂贵,只有拥有巨资的贵族才能买得起;礼帽是一种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象征着高贵的身份,象征着在社会中占据的中主导地位。萝拉之所以用“原谅”二字,是因为萝拉昂贵的、充满贵族身份的礼帽与当时平民区的环境格格不入。在这里,曼斯菲尔德借助两类帽子巧妙地运用反讽的手法来批判贵族阶级的霸权地位,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导致物质上的贫富差距和精神上的贵贱之分,就出现英国劳动者无力讲究帽子的款式及多少,而贵族却恰恰相反的不平衡现象。
正如学者孙友霞所指出的“帽子作为典型形态,反映出时代的文化特征。”【5】在英国,帽子是判断身份、地位,蕴含阶层差距的重要标志。起始,帽子只是在官僚等统治阶层允许使用,以此来标志他们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和无可代替的尊贵地位。而且法律规定,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戴帽子,平民百姓不可私自购买或佩戴帽子。后来,帽子有了更明确的阶级差异:公民只能佩戴暗色帽子,破产者只允许佩戴黄帽,囚犯佩戴纸帽,而尊贵的国王要戴金皇冠。我们通过一组对比来看,下层劳动阶层“裹着披肩、戴着男士粗花呢帽的女人匆匆走过。”【3】而薛立丹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3】同是妇女戴帽子,下层劳动阶级与上层贵族阶级相比,阶级差异不言而喻。当薛立丹太太得知不是花园里出人命,而是山下时,她“如释重负,取下那顶大帽子,放在腿上”。【3】这体现了以薛立丹太太为代表的贵族对劳动阶级的蔑视,对下层阶级生命的漠视。《花园茶会》中作者通过不同材质、样式的帽子体现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劳工的不平等的阶层差别,反应出勤勤恳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处于被宰制与剥削的境地,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别导致劳动阶级非常不公。
由此可以看出,曼斯菲尔德在《花园茶会》中通过“帽子”意象的使用抨击阶级差异,批判等级观念,表达出对下层人民遭遇感到无限愤慨,用强有力的文字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等级秩序的思考。同时,草帽在英语中有梦想(Dream)的含义,还有民主(Democracy)的含义,另外还有黎明(Dawn)的含义。也许草帽这些正面、积极的含义正蕴含着作者对阶级平等、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的渴望。
二.帽子代表的权力关系
帽子不仅体现了不同阶级的差距,同时也包含着权力关系。小说通过对薛立丹太太帽子的描写表现出她和萝拉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在小说中,帽子代表母亲对孩子的统治权力。当萝拉把出人命的消息告诉薛立丹太太时,薛立丹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萝拉告诉母亲对死亡之人不做任何表示有些狠心时,薛立丹太太拿起那顶帽子,迅速给萝拉戴上,然后冠冕堂皇地说:“我的孩子,这顶帽子给你了。简直就是专门给你做的”。【3】这顶帽子其实不是专门为萝拉定做,而是薛立丹太太买给自己的,因佩戴不合适才给萝拉的,换句话说,是母亲不要的才送给女儿,薛立丹太太给萝拉试帽子,送给萝拉帽子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没有问萝拉是否愿意此刻试戴,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帽子,从给萝拉戴帽子到送给萝拉帽子,这一气呵成的动作,都是薛立丹太太强加给小萝拉的,萝拉实际上不想戴这顶帽子,更不想接受这顶帽子,萝拉反抗过、纠结过、矛盾过,但是母亲的大家长威信使萝拉只能被迫接受。而且这种母亲对孩子的统治力给萝拉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能未来,萝拉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种强制性,带有统治意味的抚养。
萝拉戴着母亲“送”的帽子,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与母亲商讨山下有人去世、山上是否举行花园茶会的事情,这体现青春期的萝拉有独立的思考,随着萝拉的成长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力,但最后在母亲的严厉指责下,她选择了顺服。薛立丹太太用不耐烦的语气训斥萝拉,生气地指责萝拉不通情达理,不近人情。薛立丹太太之所以训斥萝拉,是因为自己的权威被女儿挑战才火冒三丈,同时反映出薛立丹太太的虚伪。
帽子同时也象征着作为成年父辈对子辈同化的主导权。萝拉跟母亲协商无果,失落地戴着帽子回到卧室时,无意间发现自己娇媚动人的一面,这是她觉得象征着贵族阶级的这顶的帽子真好看,把自己衬托的如此完美;遇到哥哥劳利时,劳利也夸萝拉:“萝拉! 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啊。好一顶漂亮的帽子!”萝拉跟客人们打招呼时,贵族妇女说:“这帽子多适合你呀,孩子。”【3】成年人主动夸奖萝拉的帽子美,让萝拉认为是这顶帽子让自己变得受欢迎,让自己变得美丽动人。这样的引导使年幼的萝拉找不到方向感,开始迷失自己,忘记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同情死者,一步步引导纯洁可爱的小萝拉,让她注意外在的美,让她重视自己生来便带有的贵族气息,慢慢把萝拉同化在体质之内,使其难以自拔。这其实体现了子辈与父辈的权力关系——子辈必须依从父辈。
虽然小萝拉想要停止花园茶会的想法被家长嘲笑,虽然萝拉在违背自己内心想法的情况下给山下送剩菜剩饭,但是这充分展现了子辈的善良,用自己的薄力与强大的长辈抗衡,这同时也说明子辈的觉醒、成长!
在《花园茶会》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帽子”意象,表现了以萝拉为代表的子辈对家长的反抗精神,批判了上层阶级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揭露了她们的无情和冷漠,传达出对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人人平等的渴望,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传达出帽子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帽子”的独特艺术魅力。